再過兩天,是世界聞名的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辭世52周年的紀念日。
西貝柳斯譜寫了芬蘭最偉大的民族主義音樂作品《芬蘭頌》,被譽為“芬蘭音樂之父”。自1950年起,赫爾辛基便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音樂節———西貝柳斯音樂周。
作為西方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西貝柳斯被認為是北歐最杰出的作曲家。
走進他的故居,聆聽不朽的音樂,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偉力。
以愛妻之名命名愛巢
去芬蘭,西貝柳斯故居是不容錯過的一站。這位芬蘭國寶級人物,為芬蘭乃至世界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音樂作品。
芬蘭素有“千湖之國”的美譽,距離首都赫爾辛基30多公里處的圖蘇拉湖畔,更是景色宜人。郁郁蔥蔥的松樹參天,一座木制的兩層樓房遙遙可見。在當地導游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一段美妙的西貝柳斯故居之旅。
1904年,西貝柳斯搬到這個命名為“艾諾拉”的鄉間別墅隱居,那正是他妻子的名字。
“艾諾拉”置于曲徑通幽處,它的正屋右邊有一個桑拿浴室和一口水井,正屋后有一個小花園,每當陽光傾瀉而下,盡顯一片淋漓生機。推門而入,以棕黃色為基調的屋內彌漫著一股木頭中固有的暖馨氣味,環視四周,不論是經典的歐式家具,還是垂吊的水晶燈,都彰顯出低調的華麗,讓人覺得舒適之余又油然升起一點肅穆感。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那架靜靜矗于一角的黑色大鋼琴,西貝柳斯便是在那些看似枯燥的黑白琴鍵上彈奏出跳躍靈動的音符,創作出變化莫測的樂章。
每位來到“艾諾拉”的拜訪者都會自覺地把腳步放得非常輕緩,生怕驚擾什么人似的,特別是在進入西貝柳斯的書房時,都顯得有些小心翼翼。書房里的家具陳設和西貝柳斯的專用座椅,都按照他生前的習慣放在原來的位置上,據說他就是在那里修改完成了被后人譽為世界十大著名小提琴協奏曲之一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作品以真摯明快的熱情和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成為世界小提琴協奏曲寶庫中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使西貝柳斯在國際樂壇上的聲譽越來越高。
在屋子底層還有一間單人臥室,里面安放著一張辦公桌和一張單人床,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就是于1957年9月20日在這張床上安然睡去的。后人看了,不禁唏噓。
在靈感小道創造不朽
靜謐的林間小道將“艾諾拉”愜意地擁入懷中,身處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西貝柳斯已然是將自己毫無保留地融入其中。
據當地導游介紹,這位天才作曲家當年最喜愛在林間小道上散步,每當靈感閃現,便會拿出鉛筆和空白的五線譜紙記錄下,然后來回踱步打腹稿,一旦胸有成竹,就立即回到工作室將樂曲一氣呵成。
踏上同樣的土壤令人忍不住開始想像:西貝柳斯獨自漫步于森林中,細看已枯黃的樹干上冒出新芽,于是有了那部情調明靜而富有希望的生命贊歌———《第三交響曲》,處處散發出田園花草般的芬芳氣息。又想像:西貝柳斯常會聆聽細碎卻包含變化的風聲。風勢細微,萬木微動;風勢稍急,林葉長吟,最后一團旋風掠過參木樹梢,萬葉齊鳴,戛然即止。于是他創作的曲子也有了異曲同工之妙,如《第四交響曲》讓人聽罷,凄美無比,待聽到《第五交響曲》,音符卻又好似萬木在狂風中舞動,天地為之激昂。
或許真的是與自然的“零距離”接觸,促發了西貝柳斯的靈感,也使這些平凡的林蔭道成了不平凡的“靈感小道”。
于大自然中找尋自我
酷愛大自然的西貝柳斯在“艾諾拉”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光陰,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同行者中有一位是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對西貝柳斯頗有研究,他深情地說聆聽大師的音樂,仿佛是在觀賞一部畫質絕美的電影,里面有迭雪覆冰的森林,還有迷霧籠罩的神秘湖泊,在遐想北歐自然風景之余,還能體味到芬蘭的民族氣息。
真正熱愛西貝柳斯的人都會發現,大師對大自然的感情近乎癡戀。他不僅熱愛大自然外在的美,還對祖國湖泊、廣袤森林和孤獨荒野有著深厚的感情,就連土壤中的根、北方的風以及湍流的力量和節奏,他都熱愛,而最后,這一切聚集成一個整體,表現的正是生命本身的力量。在他的旋律、和聲、配器的色彩上,我們可以聽到北方的灰暗與陰冷、蒼涼與粗獷。他曾寫道:“我確實是一個夢想家,一個大自然的詩人。我愛田野森林、湖泊群山的神秘的聲音……我很愿意被稱作大自然的藝術家,因為對我來說,大自然的確是群書之書。大自然的聲音是上帝的聲墻,一位藝術家只要在他的創作中運用一點點它的回聲,便會得到很高的獎賞。”
或許真的與大自然“通靈”,使得西貝柳斯的音樂綻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
相信只有真正熱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人,才能領會如此生命力的源泉所在,也只有真正熱愛音樂的作曲家,才會運用如此具有生命力的手法。
對這位偉大的芬蘭人最好的紀念方式,莫過于在他的故居,靜靜聆聽一段他創作的音樂。在音樂不朽的生命中,感覺到大師生命的另一種綿延。(任春 石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