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月前的案件
而上海熊貓事件另一疑問是,為何政府部門在查處了8個月之后,才把情況通報給公眾?有上海當地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行業內人士其實也在此前就知道了這一事件,但是被告知要“保密”,“不能說”。對于原因,他僅表示,“目前乳業恢復形勢很好”。
在去年年底案件公開之前,上海熊貓乳品已在系統內被幾次點名,但外界所知寥寥。而最先給予極大關注的,乃是一家名為浙江熊貓乳品有限公司(下稱“浙江熊貓”)的企業。兩家企業均為乳品生產企業,且名稱相同,僅是所在地有所不同。
浙江熊貓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早在去年4月底就在國家質檢總局的一份雜志中看到了這一消息,但并未引起多大注意。去年11月26日,全國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辦公室主任、衛生部部長陳竺在電視電話會議上表示,對于頂風作案、屢教不改的食品生產經營者,一定要重拳打擊,嚴厲處罰,并在會議上特別點到了“公安部掛牌督辦了上海‘熊貓’煉乳使用含三聚氰胺原料案”。
陳竺的“點名”,讓浙江熊貓感到不安,于是,他們“趕緊出了一個律師聲明給經銷商”。
上述浙江熊貓人士口中的雜志消息,實質乃是國家質檢總局在2009年4月29日下發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等地質監局的《關于上海質監局查處上海熊貓乳品有限公司違法生產偽劣乳制品情況的通報》(國質檢執函【2009】201號,下稱“《通報》”)。
根據記者獲得的這份《通報》,上海市質監局在4月23日,發現了“上海熊貓乳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少數批次中老年高鈣奶粉(標稱生產日期2009年4月1日)、含乳調味品和原料中三聚氰胺含量超過臨時管理限量值規定”。
《通報》同時表示,上海質監局在當時隨即按照市政府的指示會同有關部門對該企業全面進行檢查,并發現了其使用回收的煉乳作為生產原料的惡劣情況。此后,上海市質監局已責令上海熊貓乳品停止生產,封存了所有的問題成品和原料,并組織力量查清問題成品流向、全力組織召回工作。而上海市公安機關已對涉案人員立案偵察。
據悉,目前上海熊貓乳品的食品衛生許可證、食品生產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已被吊銷,公司法人代表、總經理及副總經理等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起訴。
“現在處于公訴階段。”上海市質監局宣傳部方面告訴記者
問題企業起底
元旦前的案件披露,讓浙江熊貓再次遭遇誤會。一個重要原因是,浙江熊貓的名氣遠大于上海熊貓。資料顯示, 浙江熊貓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煉乳生產企業,位居同行業第一。
浙江熊貓方面的人士告訴記者,在發布法律聲明之前,公司已經對上海熊貓的情況做過調查。上海熊貓為原籍在溫州蒼南的幾個自然人股東投資組建,其注冊地在上海奉賢區,為獨立法人。上海熊貓乳品有限公司原名為上海寶熊乳品有限公司,后經四川省一家企業授權、許可使用了“熊貓”字號(該企業注冊了奶粉類的“熊貓”牌商標),更名為上海熊貓乳品有限公司。
而浙江熊貓為浙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投資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其公司字號“熊貓”來源于浙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授權許可的注冊商標“熊貓”牌(注:該商標注冊產品范圍:煉乳等)。
“浙江熊貓公司和上海熊貓公司為不同的投資主體在不同的地區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均為獨立的企業法人,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的投資或產權的法律關系。”
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顯示,上海熊貓由溫州人王岳超在2001年創立,王岳超是大股東,其他的3名股東均是他的親戚。王曾自稱自己從事乳品生產經營有10多年,在來上海前,他在溫州即生產乳品。
上海熊貓與三聚氰胺的瓜葛,在2008年9月三聚氰胺事件中已經展現。在那年9月16日晚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公布了國家質監總局對全國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491批次產品的緊急專項檢查結果,有22家企業69批次產品檢出三聚氰胺,上海熊貓生產的“熊貓可寶牌”嬰幼兒配方奶粉抽查了5件,有3件不合格,其三聚氰胺的最高含量達到619.00毫克/公斤,僅次于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三聚氰胺最高含量2563.00毫克/公斤)。
記者聯系到轉讓商標的四川雅安熊貓乳業有限公司,其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在1999年初將自己所擁有的“熊貓”商標使用權轉讓給了上海熊貓,允許其生產“熊貓”品牌的奶粉。不過,這一商標使用權為十年,在2009年1月2日已經過期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