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兒子煩躁的樣子,李梅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她突然懷念起兒子在普通小學上學時的笑聲。
當天,李梅和丈夫進行了深入交流,核心問題就是到底要把兒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無論他將來做什么,如果他不能快樂地生活,我們也會很痛苦。”
于是,李梅決定讓他順著自己的個性發展。
她又把兒子轉回了原來的學校。兒子喜歡生物,李梅跟兒子一起參加了一個環保組織,在別的孩子上輔導班的時候,李梅卻帶著兒子種樹、認識樹種、爬山。
笑容又慢慢回到了孩子的臉上。
讓李梅感到驚喜的是,轉學一個學期后,兒子主動要求報名上奧數班。前幾天開家長會,班主任老師的話更是讓她欣喜。
兒子的班主任就是數學老師,在家長會上,面對家長對孩子家庭作業少的質疑,這位老師說,家長別只盯著作業量,孩子數學思維的建立比多做幾張卷子更重要。“我們作業的數量可能不多,但是每一道題我們都認真批改,不僅看孩子是否做對了,還要關注孩子解題的過程,尤其是做錯的題,我們會讓孩子找到錯誤的原因,鍛煉數學思維能力。”
很多人對李梅把兒子從千辛萬苦才進入的好學校轉出來很不理解,有些人勸李梅別太沖動了。“不停地參加競賽、上輔導班確實對兒子的小升初有好處,但是他對學習越來越感到厭煩,不利于他將來的發展。”李梅說。
回過頭來,李梅覺得她是打贏了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一場現在的我跟過去的我的戰爭”,李梅說,現在每天看著兒子興奮地告訴她自己又解決了什么難題,是她一天最開心的時刻。
讓孩子玩還是讓孩子學 教師母親在兩個身份間煎熬
張妍的痛苦一點兒不比李梅少,她也在跟自己斗爭。
張妍現在有兩重身份:北京市海淀區的一名中學老師;一個六歲男孩的媽媽。
兒子出生后,張妍既要上班又要帶孩子,雖然很辛苦但也很快樂。“每天把兒子從幼兒園接出來,我就領著他在外面使勁地玩,玩累了再回家,他回家后倒頭便睡,這樣我就可以騰出時間來備課。”張妍說。
但是這一切從兒子上學前班那天起便結束了,“沒想到學前班竟然還有作業,兒子有時候要寫一個小時。”
一個周一的早上,兒子起床后突然說:“媽媽,老師留的作業我還沒寫呢。”
家里一下子亂成了一鍋粥。
張妍趕緊把兒子按在書桌旁,寫拼音、寫數字,實在來不及了,張妍竟然學著兒子的筆跡寫了幾行。
緊趕慢趕把兒子送進了學校,張妍心里亂亂的:“我怎么會幫兒子寫作業?”作為老師,她一直非常痛恨家長的這種行為,“可是這么小的孩子正是該玩的時候,實在不該留太多作業。”作為媽媽,張妍又心疼孩子。
“我現在非常痛苦,作為家長我希望學校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作為老師我又覺得我們給學生壓力也是為了學生好,要不然將來怎么能考上好大學?”張妍說,現在她最害怕的是留作業,“教低年級的時候,一留作業就聽見同學在下面抱怨:‘老師,留這么多呀’;現在留作業的時候,下面一片寂靜。”
連老師都是不自由的人 怎么能教會學生放松和自由
“其實,我們當老師的也不容易,老師和家長的想法是一樣的,都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只不過老師的壓力太大了。學校追求升學率,這個壓力最后只能壓給我們老師;家長們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學,壓力也是沖著我們來的。誰不希望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浙江省的王老師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