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嬰幼兒食品標準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世界部分國家的科學家就此共同展開了討論。中國營養學會婦幼分會主任委員蔭士安教授在會上強調,關心和保護兒童是現代社會公認的重要課題。因為兒童是人一生中健康成長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如果能夠得到合理的膳食與適宜營養,必將為其以后一生的體力和智力發育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科學家在制訂食品標準時,將更加重視安全問題
據我國衛生部12月1日通報,截止到11月27日8時,全國累計報告因食用三鹿奶粉和其他個別奶粉導致泌尿系統出現異常的患兒為29萬余人。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兒童食品的安全與否與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能否達到最佳狀態密切相關。在生產、加工、貯存、流通和消費的諸多過程中,兒童食品都有可能受到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進而使兒童食品的安全發生問題。
我國“嬰幼兒食品標準”已經在兩年多前開始再次起草制訂,目前正在修訂過程中,但因“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現,將推遲公布。雖然“三聚氰胺”不在“食品標準”的內容之中,因為“三聚氰胺”并不是簡單的食品質量問題,而是一個食品安全問題。但是,“三聚氰胺事件”使制訂“標準”的科學家們更加明確地認識到,“標準”應更結合最新的科學概念和更關注生產加工和貯存等過程中的食品安全問題。對食品的要求應該是,滿足營養素對人體的需求的同時還應該是安全的,對此,科學家有責任使其更加符合科學和現實情況。
國際標準和各國指南都正在更科學和細化
“就世界而言,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都有有關的標準和法規。其中包括全球通用的、區域性的和根據本國情況指定的三個層面”。國際“美贊臣”法規科學與政策部總監彼特博士在發言中說。他還指出:“制定法規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同時為進行國際化的貿易所用,所以應有統一性。法規還應具備很強的科學依據,涉及和考慮的方面應全面,最重要的還要使生產企業等方面切實可行。否則就失去了其制定和存在的意義。”
1991年歐盟制定了“嬰幼兒奶粉指南”,15年后再次修訂。每次新的標準出臺后,允許企業有兩年的過渡期。如果食品企業提出新的食品方案,需要科學家們論證,再由企業、科學家和消費者三方協定后才能公布。
1981年美國第一個“嬰幼兒奶粉法規”出臺,20年后他們又再次修訂,使其更加詳細化;同時增加了特殊醫療用途奶粉的內容,使患有特殊疾病的嬰兒的食品有法可依,對于這部分食品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食用,其產品也是在有關醫藥部門監督下生產;再有,對某些營養素加上了最上線規定,比如,維生素A如果攝入過量將會引起中毒,因而在進行危險性評估后規定了最高使用量。而對于不易引起中毒的維生素B族則做出了指導上線值,使嬰兒在滿足營養需求的同時又保證食用更加安全。
在澳大利亞,除了要求進入市場的嬰幼兒奶粉符合國際標準外,還要符合適合他們自己制訂的一些更為詳細的要求。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對嬰幼兒配方食品早就有相關的規定。2007年還成立了工作組,負責查找已公布的適于嬰兒配方和特殊醫學用途嬰兒配方的檢驗方法。
風險評估能有效地控制食品安全問題
研討會上,凱西博士在陳述題為《全球食品安全》的論文中指出:“無論是政府、食品加工企業還是消費者,食品安全問題是不容討價還價的。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對政府和食品加工企業都非常重要。”目前,聯合國設有全球風險評估機構,其中包括: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農藥殘留聯席會議、微生物風險評估聯席會議、特別咨詢專家組。 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主動行動,重在預防,對此要求食品加工企業必須提交安全性數據。在歐盟和加拿大等地風險管理機構也在發揮著作用。在全球風險評估促進了國際法規的發展,2003年的調查中發現,99個國家都設有霉菌毒素的法規,比1995年增長了30%。
我國應盡快建立多項嬰幼兒粉安全機制
我國的大部分的嬰幼兒粉標準都是和國際標準一致的,或是來源于國際組織標準。但不得不承認,我們起步較晚,有些法規還沒有完全覆蓋嬰幼兒營養品。這里當然也包括我國目前食品衛生標準中對致病菌的要求幾乎是一概為“不得檢出”等問題,從而降低了標準的科學性和適應性。
在對嬰兒配方粉的安全要求方面,我國國標要求主要集中在細菌數量、重金屬污染、硝酸鹽污染、黃曲霉毒素方面,而沒有涉及到農藥殘留物和抗生素等方面,主要是因為管理權限原因所致。在出現問題后消費者投訴方面我國也沒有任何標識,蔭士安教授建議,對此可以借鑒美國采用應急電話投訴的經驗。
在營養素標識方面,我國多數沒有定最高限值,特別是在一些可能具有潛在中毒可能性的營養素的最大值的界定方面需要盡快確定。目前我國有多個部門涉及嬰幼兒配方粉有關標準的制定,因而存在的弊病是部門之間合作差、扯皮多,這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嬰幼兒配方粉市場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專家建議,應加大日常監督執法力度,加強對生產、流動和市場各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嬰幼兒配方粉者。潘麗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