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30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母語成績占小六會考總分比重的課題近日成為新加坡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每次關于母語教育的討論都引來兩極化的討論,這次的討論觸及到“考試”這個牽動所有新加坡父母神經的關鍵,引起更廣泛的討論。通過投函到報章以及通過民情聯系組的網站表達看法的,還包括了曾經在雙語并重下掙扎學習的年輕人。
24歲的成淑怡很坦蕩地稱自己是“香蕉人”,她的父母從小和她講英語,她在中學時雖然進入高級華文班,但成績一向差強人意。
目前是英文媒體工作者的成淑怡,有時必須以華語進行訪問,但礙于程度不夠,常常得依賴其他同事的協助才能完成工作。她因此認為,新加坡教育部不該調低母語教育的要求,因為像她這樣的學生如果沒有考試,就不會有學習華文的壓力和動力,而這對他們日后的發展將受到局限。
問及如果她的工作并不需要懂得華文,她是否還會抱著相同的觀點,成淑怡說:“會的,我是‘香蕉人’并不代表我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樣。”
一些來自講英語家庭的公眾認為,新加坡的大環境的確不利于學生練習華文華語,所以他們在學生時代相當辛苦。如果教育部很早以前就決定降低母語成績在大小考試的比重,他們會是更快樂的學生。不過,踏入社會后他們發現,掌握雙語其實真的很重要。
從事糕點制作的劉南宏坦言,現在的工作伙伴不少來自中國,所以他必須時常講華語。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劉南宏覺得華文很“不酷”,但同時他很清楚這個語言未來肯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母語教育應該繼續受到重視。
劉南宏說:“如果教育部希望學生掌握好雙語,調整會考總分比重并不是關鍵。問題在于母語成績比重和母語上課時間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教育部是否能考慮用母語教導更多科目,讓學生有更多練習母語的機會?”
過去一星期,新加坡《海峽時報》刊登了10名讀者針對母語教育政策的反饋,其中少數人表明不贊同母語比重下調。一名母親說,看到有關母語成績比重可能被調低的報道后,感到非常失望。她說自己一直努力栽培孩子的雙語能力,鼓勵孩子學習母語應該和其他科目一樣,要全力以赴。可是,教育部卻向孩子傳達相反的信息,她擔憂布置如何繼續推動孩子學習。
另外一名讀者說,他9歲到新加坡,剛開始根本不會寫華文字,搞好雙語并不容易,但他最終考入特選中學。掌握華文讓他得以從新的視角看世界。他認為,不以積極態度學習母語的人,只會造成自己的損失。
在網絡世界里,這樣的討論也很多,民情聯系組網站上就有許多用流利英文書寫的意見,還有一批網民簽署了吁請教育部不要降低母語成績比重的請愿書,其中不少留言者表示自己是雙語政策的產物,學習雙語雖然有一定的難度,卻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機會。
這個請愿行動本月23日發起,目標是征集1000人的簽名,到29日為止,已經有超過850人簽名。發動這個請愿的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大三生劉志強,目前在臺灣國立清華大學參加交流計劃。他接受《聯合早報》電郵訪問時說,他認為有必要提供讓民眾表態的管道,而且他擔心這項政策實施后可能造成的后遺癥,因此希望通過網絡請愿呼吁新加坡教育部慎重考慮這項課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