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老末
以前對于“得天獨厚”這個詞,只是虛虛地聽,泛泛地用。后來發現,這個詞兒被西歐小國荷蘭真真切切地落實了。
荷蘭有肥沃的自然土壤——郁金香好像只有生長在荷蘭才最艷麗;荷蘭又有肥沃的藝術土壤——畫家也好像只有生長在荷蘭才最“出彩”。倫勃朗、維米爾、凡高、蒙德里安……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星座。
一個小小的國家,為什么能出這么多繪畫大師?以前人們總是從社會經濟、文化傳統、民族性格、藝術氛圍等角度去找原因。近來人們提出一種新的解釋,那就是神奇的“荷蘭之光”,激活了繪畫大師們的“天眼”。
在意大利強烈的陽光照射下,一切顏色似乎都混在一起了,而從意大利來到荷蘭,你會發現光線全變了,是那么的美麗、溫柔和慈祥,所有的物體連同它們的顏色都無比清晰,讓每一個看它們的人舒舒服服的、安安靜靜的。正如捷克作家恰佩克在《海國風情》中所說的:“我不善于為你們刻畫這荷蘭之光。它是那般純凈、清澈,使你明察秋毫,看清萬物的棱角和細節,一直看到世界的邊緣。”作為畫家,誰又能抵御“看到世界的邊緣”的誘惑呢?
關于這種最適宜繪畫的“荷蘭之光”的形成,科學家歸因于荷蘭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勢構造和大氣條件。此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美麗的艾瑟爾湖。偌大的湖面不知疲倦地反射著太陽光,“鬼斧神工”地改變著天空的色調和光線的層次。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的“荷蘭之光”。
然而,據德國藝術家J•博伊斯說,“荷蘭之光”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失去了原有的透明感,幾乎可以說永久消失了。因為人們填湖造田,使得艾瑟爾湖變了模樣,于是所有的一切都改變了,天空的色調也改變了,荷蘭在光線上變得平庸了,不再是畫家的“恩主”了。博伊斯沉痛地說,艾瑟爾湖仿佛荷蘭的眼睛,而人們填湖造田,無異于“自己弄瞎自己的眼睛”。我不是荷蘭人,但也被這幾個字刺傷了。
在所有的水“族 ”中,我最喜歡的是湖。它不像河流那樣狹長,一眼就能望到對岸;又不像海洋那樣洶涌,讓人陷入未知的惶恐。每次站在湖邊,我都能得到許多精神上的慰藉。蒙古族人把湖稱作“海子”,我特別喜歡從單純的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湖,就是大海溫和的小兒子吧。
隨著環境危機一步步加強,大地的眼睛一個個縮小了,甚至全瞎了。僅以武漢為例,半世紀時間就消失了100個湖泊,“百湖之市”美名不再。解放初期,武漢有大小湖泊127個。上世紀80年代末,武漢湖泊減至35個。現在,武漢僅存湖泊27個,湖泊幾乎一年消失一個。近10年消失的湖泊,有燮昌蕩子、火葬蕩子、小東湖、玻璃蕩子、大腦殼湖、茶葉港、玻璃塘、倒口湖。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的世界滅絕動物公墓里,每聽說地球上有一種動物絕滅,就會給這種動物豎起一座紀念碑。我不知道,當一個個湖消失了,有沒有人為它立碑志哀?
我平時害怕抬頭看我們的天空,因為我知道它早已變了模樣,已經不再是徐悲鴻、林風眠當年看到的天空,甚至不再是陳逸飛、陳丹青當年看到的天空了。但有時候在出國旅游時,一種“比較”之心會頑固地頂上來,促使我看一看異國的天空——的確比我們的藍。
(摘自《鳳凰周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