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童卉欣
隨著依法行政進程的推進,目前地方立法正成為公共管理的熱點。然而,在地方立法熱的背后,卻不同程度地夾雜著追逐部門利益的“私貨”。針對此,云南省政協委員程達日前建議,在行政立法程序中,應建立適度回避制度,以防止“行政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制化”。(1月24日《新華每日電訊》)
長期以來,我國的行政立法在法律總體規模和數量方面占有相當比例。人大是立法機關,但授權行政機關立法或授權行政部門起草法律已成為慣常的選擇,即便是人大主持的立法,在提出項目、擬訂草案等“法律形成胚胎”過程中,也往往是由行政部門主導完成的。由于立法是權力和權益的再分配,在利益驅動下,不少地方政府或部門甚至壟斷行業的市場經濟主體熱衷于爭奪立法權,很難排除這些部門或行業壟斷主體通過行政立法這一合法手段為本地區、本部門或本行業劃出一塊壟斷性勢力范圍的可能性。
比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當初是由衛生部起草的,其中對醫患糾紛的處理,明顯偏袒醫療單位,甚至于有些部分與民法通則的規定相抵觸。再如,《火車與其他車輛碰撞和鐵路路外人員傷亡事故處理暫行規定》規定:“鐵路部門酌情給予事故傷亡人員的是,一次性救濟費50至150元,或者80至150元火葬費或埋葬費!彪S著時代的進步,這一“規定”之荒唐越發彰顯。然而就是這樣荒謬的規定,竟然“暫行”了28年,直到2007年才被新法所取代。
在民航法、預算法、藥品監督和管理法、電信條例、電力法等許多法律法規文本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民航總局、財政部、衛生部、中國電信等部門的利益影子,有的甚至就是赤裸裸的部門利益維護條款。部門利益法制化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這種現象,就是以“法律的名義”粗暴地從百姓口中奪食,肥的卻是某些權力部門及壟斷性利益集團。
法的精神就在于對社會公正和公平的追求,筆者認為,要有效克服部門利益法制化傾向,必須首先建立行政立法適度回避制度。對于涉及部門利益的行政立法起草工作,應建立多元化的起草機制,采用由人大“委托起草”或“招標起草”的方式開展行政法律、法規草案的起草,進一步體現立法民主,并有利于立法體現多方的利益訴求。
其次,應該實施立法公開制度。各級人大在立法過程中,除了要將法律法規草案公開外,還應將立法文檔公開,如將有關立法草案說明及為立法目的而搜集的背景資料、審議草案的會議記錄等公之于眾,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讓利益相關方和人民群眾就自己所關心的事項表達或陳述意見,從而保證立法真正從全局出發,確保法律的科學與公正。
最后,還應實施立法參與制度。其中最急切的一項是,各級人大應加快完善立法聽證制度,建立有效的意見吸收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健全答復與反饋制度,要求立法機構對利害關系方和公眾就有關立法所提出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是否采納,特別是不采納的理由等公開給予答復說明,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法律淪為某些部門和集團的“牟利工具”。
(摘自《長江日報網絡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