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文/小風(fēng)
倒片,裝片,放映,他動作嫻熟。隨著放映機噠、噠、噠轉(zhuǎn)動,客廳一塊空白墻上,顯現(xiàn)出清晰的畫面,經(jīng)典美國影片《羅馬假日》開演了!
我們的主人公“他”名叫陳海生,一個非專業(yè)電影放映員,同時,也是一個收藏了上千部電影老膠片的“骨灰級”電影迷。自從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陳海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電影公司片庫里,看到很多黑白舊電影和上世紀70年代拍攝的珍貴新聞簡報紀錄片以來,4年間,他收藏了1300多卷黑白、彩色電影膠片,36臺電影放映機,這些寶貝,整整裝了3個車庫。
走進陳海生位于御龍山莊的家,就像走進一個私人電影博物館。一幕白墻,一部噠噠作響的老式電影放映機,陳海生就愛享受自己邊放電影,邊看電影的樂趣!翱蠢想娪,是一種懷舊,放映機轉(zhuǎn)動的聲音,讓我仿佛重回舊時!
幫朋友找膠片 自己著了迷
陳海生為什么會有如此“冷門”的收藏愛好?短短幾年間,從哪里收集到上千盤電影膠片?
這個偏好是偶然被激發(fā)的。
2005年,陳海生外派到廣西工作,一個愛好電影的朋友委托他找電影膠片,聯(lián)系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電影公司。到片庫里一看,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黑白舊電影和上世紀70年代拍攝的珍貴新聞簡報紀錄片,這讓本身學(xué)微波通信專業(yè)的陳海生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又緣于對老電影的懷舊情結(jié),當下以每盤100元價格一口氣買下了500多盤舊電影膠片,改變了這些膠片將被當做塑料廢品打碎賣掉的命運,又花了5000元購回一臺電影放映機,開始了收藏電影膠片之路。
如今電影已進入完全數(shù)碼時代,黑白膠片、手搖放映機、無聲影片已屬鳳毛麟角。但被電影公司視為廢品的黑白膠片,在陳海生眼里卻是稀世珍寶。在他上千卷膠片中,以故事片居多,還有動畫片、科教片、紀錄片等!秳⑷恪、《五十一號兵站》、《地道戰(zhàn)》、八個樣板戲,中外名片,被陳海生從各地電影公司、專門網(wǎng)站上購買或交換,搜羅來珍藏家中,不知不覺收藏數(shù)量達到1300多卷。
“沒準我的膠片收藏比電影公司還要多呢!”陳海生露出自豪的神色。
托朋友從日本購回舊款放映機
在滿屋收藏中,有一臺價格最貴的電影放映機,當時花了13000元港幣,1973年日本制造“愛崎”牌,陳海生托朋友從日本找到,再從香港轉(zhuǎn)運回來。
在1300多卷電影膠片當中,印度電影史上經(jīng)典之作《流浪者》是陳海生最喜愛的,“里面的插曲耳熟能詳,令人難忘,故事情節(jié)感人至深。”
而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1300多卷膠片里少了一朵奇葩——《魂斷藍橋》。“我一直在找這部片,網(wǎng)上曾有人出售,我遲了一步,馬上被其他影迷搶走,我想借來看都被拒絕了!”失之交臂的“心頭至愛”,陳海生一臉遺憾。
所藏歷史最久遠的一臺放映機,是1937年由美國制造,陳海生用一臺舊式收音機與人換得,可惜因為零件稀缺,已無法放映。
陳海生告訴記者,黑白老膠片全是正品,盜版反而成本更高,比數(shù)碼電影少了盜版的煩惱!巴妗彪娪耙焉狭艘粋臺階的陳海生,自己收集材料,整合匯編成一本《世界16毫米電影機圖譜手冊》,自費印刷400冊,在電影迷圈中大受歡迎。
“電影黨”以影會友
在電影迷最為活躍的“廣播論壇”網(wǎng)站,陳海生結(jié)識了幾十個珠三角收藏膠片的電影迷,戲稱為“電影黨”。網(wǎng)站像一架橋梁,把全國各地的電影黨們集結(jié),交流經(jīng)驗,交換私人珍藏。就近幾個城市的“黨員”會組織一兩次聚會,“以影會友”,帶上老式放映機,在社區(qū)或廣場放幾部經(jīng)典老片,一起分享懷舊電影。
看著滿屋的寶貝,陳海生心里充滿快樂,但他和其他電影黨一樣,都面臨一個難題,越收越多的電影器材該往哪里存放?住房面積是有限的,但藏品是無限的。電影黨們正集思廣益想辦法,網(wǎng)上有人提議,合租一個大廠房,隔成小間,集中存放這些電影器材。目前還沒找到適合保存膠片的廠房。“即使有地方放,高溫、潮濕等環(huán)境影響,都不利于膠片保存。太潮濕,彩色膠片容易變色;太干燥,膠片容易卷曲斷裂!庇幸粋電影黨從西北帶來一卷 《洪湖赤衛(wèi)隊》,陳海生一放上機,膠片就碎了。
在沒有更好的主意之前,陳海生只能在廣西租下三間車庫專門存放膠片和放映機。有些膠卷加上鐵盒重達7~10公斤,一次只能搬幾卷,像“螞蟻搬家”運回珠海,家中3間房子都堆滿了。
想為梁廣大放一次專題片
陳海生小心地從保護袋中拿出一本褐色小冊子。從廣西電影公司救回的500多盤膠片,每盤都有一本這樣的“身份證”,封面已斑駁不堪,抬頭印著“毛主席語錄”,拷貝技術(shù)鑒定書,登記了拷貝片名、長度、色別以及出品廠或翻譯廠名,內(nèi)頁詳細記錄了每次放映場地,放映人姓名,每盤膠片還用影片保護袋裝著。
“不可多得的是這組《新聞簡報》紀錄片,一般在電影播放前加演,在電視機未普及的70年代初,《新聞簡報》就是主要的傳媒工具,相當于《新聞聯(lián)播》前身,里面的背景音樂、新聞解說都具有那個時代的特色。”這些珍貴歷史資料,是陳海生從電影公司片庫里成堆的廢舊膠片里淘來的。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電影公司片庫里,他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寶貝。那是1980年4月,由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他們怎么富起來》,主題是改革開放初期,時任南海縣縣委書記梁廣大如何帶領(lǐng)南海人民走上致富之路,令南海成為中國首富縣的專題片。
陳海生一邊播放,一邊對記者表達久未實現(xiàn)的心愿:“我希望親手為梁廣大放映這部紀錄片,然后贈送給他。”
(摘自《珠江晚報》電子版)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彥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