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愈來愈多的內地學生將升學的視線投向海外的同時,香港一些知名大學也將招生的目光,瞄準了內地這一掘之不竭的優質生源富礦。近兩年來,香港高校憑借其優秀的師資、過硬的辦學條件和豐厚的獎學金,已將內地多名省級高考狀元與近百名優秀學生吸引至門下,這讓多年來一直攬盡天下精英的清華、北大多少有些失落。看著一個個已在考場上初露鋒芒者翩然南飛,筆者心中突然泛起了這樣一種疑問:這些優秀學生學成后有多少人愿意回到內地?香港會不會成為他們跨出國門的跳板?
且不談國內眾多名牌高校的優秀畢業生先是求學(不少還是公費留學)繼而謀職于海外的人數,如汛期水位一直居高不下這一事實,單看就讀于香港的這些學生所面臨的境遇,我們就難以對其學成歸來滿懷信心。這些學生或享受著港方的巨額獎學金,或需自己支付高出內地高校十多倍的高額學費,不管是城市本身的吸引力,還是高投資高回報的個人預期,香港都有足夠理由吸引這些未來的人才。
事實上,就在內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困擾著勞動人事部門的官員、各高校及畢業生之時,香港的入境事務處正在喜滋滋地宣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旨在吸引內地和海外優秀人士赴港發展。細想想,這兩年香港高校在內地招徠優秀生源之舉,又何嘗不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儲備人才之舉!
其實,嗜“才”如命的又何止香港!不必放眼世界,就看我們周邊的一些地區和國家,他們也都在不遺余力地吸納、培養人才。像我國的臺灣地區,不僅制定了專門的政策法規,還花費巨資設立專門性的服務機構,為海外人才和留學人員入臺工作鋪路搭橋。隨著海外人才的涌進和出國求學者的回歸,臺灣高新技術產業節節攀升,而今已步入世界科技的前沿。再如韓國,進入新世紀后,推出了“國家戰略人才培養計劃”,計劃在今后幾年時間內,培養出6個戰略領域的40萬名優秀人才。為此,國家4年共投資2.24萬億韓元,在短時間內提高了20多萬名在校學生和專業人才的科技水平,培養出了近20萬名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同時,韓國政府還在全國設立了15個“科學英才教育中心”,對具有發展潛質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如今,韓國的科技競爭力已排名世界第10位,進入了科技先進國家行列。
與上述地區、國家相比,中國大陸的人才戰略,無論從理念上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著較大差距。這些年來,海歸者零零星星,形不成潮流,“出海”者卻是絡繹不絕,前仆后繼,中國的一些名牌院校成了別人的預科班。即便是有限的“海歸”人員,很多用人單位也不能好好利用,甚至使不少“海歸”熬成了“海待”。憑著這樣的用人環境,如何指望那些就讀于香港的學生,學成后回歸內地效力?
海外人才難以引進,而國內人才的培養和利用又不力。不少高校上領著國家下撥的巨額資金,下收著學生不菲的學費,可這筆資金卻大多花在了所謂的“硬件建設”上。校園越來越大了,校舍越來越豪華了,設施越來越一流了,教學質量卻不見提升。此外,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學生的能力、素質逐年下降,不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高投資換來低回報(甚至無回報),使得眾多“教育消費者”痛心疾首。這也就難怪一些優秀的內地學生要不惜重金選擇香港高校深造了。他們一則為求得優質教育資源,二則為日后就業作好鋪墊。如此,也就不必再對他們學成后的回歸,作太多的期待。
好在香港本是中國領土,香港的繁華也是我們的榮耀。但看著香港這片仄小卻富庶的彈丸之地,亦在為辦好優質教育勉力而為,為培養、吸引人才孜孜以求,我們這地大而物不博、人口眾而人才寡的泱泱內地,不是更應當走在前面嗎?
來源:中國青年報;文/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