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適時叫停“無抗奶”宣傳后,衛生部等六部門相關負責人今天(3日)詳細解釋說,企業將采用指定的快速方法檢測抗生素低于最高殘留限量,視為“無抗”(又稱100%不含抗生素等),是不科學、不規范的。不法人員將所謂“解抗劑”(β-內酰胺酶等)摻入生鮮乳,以掩蓋其抗生素殘留,使常規檢測方法無法檢測實際殘留的行為更是違法的,應嚴厲打擊。
“無抗奶”即不含抗生素的牛奶。據了解,此概念最早是光明乳業于2002年提出并用于宣傳自己的產品,號稱“與國際標準接軌”,“無抗生素”的字樣也登上了其產品包裝。之后,不少乳品企業紛紛跟進。
在奶畜養殖過程中,為了防治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常見疾病,需要用到抗生素和抗菌藥物。因此,國際上普遍針對奶畜養殖中使用抗生素和抗菌藥物制定最高殘留限量。
衛生部等部門認定,市場上那些所謂的“無抗奶”——100%不含抗生素——其實是未超過最高殘留限量產品。它們是安全、合格的,但據此聲稱無抗卻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嚴重擾亂乳品生產經營秩序。“國內有的乳制品企業采用指定的快速檢測方法,控制產品中抗生素殘留,提高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水平,是企業應當履行的保證乳制品質量安全的法定責任和社會責任。”衛生部負責人說。
衛生部負責人說,一個時期以來,曾發生不法人員將所謂“解抗劑”(β-內酰胺酶等)非法摻入生鮮乳,以掩蓋其抗生素殘留,使常規檢測方法無法檢測實際殘留的違法行為。不科學地宣傳“無抗奶”,為這類違法活動留下了可乘之機。
實際上,“抗生素分解劑”曾經相當普遍。有報道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的崔生輝等人在2006年5月至8月間,從北京零售超市中采集了5個廠家生產的、不同種類的牛奶樣品38個,檢測發現,63.2%的樣品檢出β—內酰胺酶。只是目前尚缺乏對該物質的安全性評價,其對人體的影響也未可知。今年2月4日,衛生部已經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發布公告,將β-內酰胺酶列入禁止在乳品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并公布了檢驗方法。
六部門今天重申,各地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依法加強奶畜養殖、生鮮乳收購、乳品生產流通和餐飲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嚴格乳品抗生素殘留監測工作。同時,從2009年6月30日起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對違法宣傳“無抗奶”的行為進行查處。另外,發現乳品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和宣傳“無抗奶”的,消費者有權向當地衛生、農業、工商、質量技術監督和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舉報。(記者董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