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前先測智商,這不是一些學校在招生時設置的“障礙”,而是部分家長在一些不負責任的幼兒智力與能力測評指標忽悠下的盲目行為。時值滬上小學報名前夕,有家長希望通過一紙測評“鑒定”,為孩子是選擇名牌小學還是就近入學作依據。專家認為,這種做法不科學且十分有害。
“鑒定”證明不了什么
“老師你收下我的孩子吧,他比其他孩子肯定聰明許多,這是我們剛剛給他做的測試鑒定。”最近,某民辦小學校長接待了一位慕名而來的家長,并看到了這份“能力與智力綜合測評結果”。據這位校長說,市教委明令小學招生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選拔測試,但還是有家長會拿著這類“鑒定”來。
據了解,這樣的測評“鑒定”已呈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有的熱門幼兒園招生時,也會不時收到家長們遞交上來的這種“鑒定”材料。普陀區太山新村幼兒園園長助理吳瑩說,雖然教育部門針對早教也專門制定了相關測評體系,但都是以一個幼兒班級為整體測評的,主要是看幼兒園的早教質量是否達標,“一般來說,除了孩子的智力發育或行為能力特別有問題,我們不太主張家長帶孩子去做這樣的測試或鑒定。”
評價體系務求科學
如何防止早教測評的雜亂無章和魚目混珠,特別是相關量表的研制與使用是否科學,一直是幼教專家關注的問題。上周,作為國內專業嬰幼兒早教學習平臺的中國兒童成長網推出了最新的“成長測評V2.0 版”指標體系,并在全國范圍內免費派發數百萬張測評卡。此事成為一些早教論壇上的熱門話題。由于該指標體系涉及0至2歲成長測評、2至6歲運動領域測評和2至6歲社會行為測評等多個方面,因而也被許多家長看作是“評價”孩子能力和素質的重要依據。但也有家長表示,現在不同的測評體系在問題設計、測量手段及參照數據上幾乎都存在差異,有時用不同的量表測評下來,孩子的智力或行為能力的評價會如坐過山車般或高或低,這也給究竟該選擇什么樣的測評工具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專業測評也須謹慎
“以前別人都說我兒子聰明,但只是個人感覺,現在經過測評我放心了,我的孩子確實在語言、認知和精細操作方面都領先于同齡人,所以我想為他選擇一所名牌小學。”對于家長劉先生在網上的留言,專家們并不茍同。浦東新區婦幼保健院高明英醫師說,家長選擇的量表是否科學、是否是在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的測評,這都是不可小視的問題,盲目測評并以此作為教育和引導孩子成長的“風向標”是不可取的。
華東師大學前教育學院杜曉新教授提出,要謹慎對待測評結果,尤其是要注意對孩子保密,不能讓孩子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了”就驕傲自滿,更不能因“在某些指標上暫時落后于別人”就背上心理陰影,甚至給他們戴上一頂“笨”的帽子,這都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王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