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想在網癮治療市場分杯羹
“網癮”這個詞自從誕生以來,就一路伴隨爭議。究竟什么癥狀表現才叫“上網成癮”?上網成癮究竟是不是病?如果是病,應該由具有哪些資質的機構來收治?治療方法究竟有哪幾種?
楊永信網癮戒治中心只是諸多“網癮戒治機構”中的一個代表,在全國各地,具有不同學識和身份背景的人都分別在用自己所認可的方式對“網癮患者”進行治療。
有人用心理咨詢的方式與患者聊天,有人把患者集中起來進行封閉式“軍訓”,有人使用精神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還有人將上述三種方法綜合使用;這些人中有的具有心理咨詢師資質,有的是精神衛生領域的醫師,還有的根本不具有任何資質,只是曾經做過或者“略懂”心理治療。
然而,家長出于對治愈孩子網癮的迫切愿望,在明知網癮治療市場混亂的情況下,還是不惜代價地把孩子送到各種類型的治療機構去“試試”。
山東省某市一位官員認識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在各種網癮戒治機構幾進幾出,花費幾十萬元仍沒能根治網癮。他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該市近年來收到很多家長反映孩子上網成癮,要求予以關注的來信。
“現在各種戒網癮機構太多了,治療方法、收費標準基本都是他們自己說了算。”上述人士曾經組織過幾批專家學者,在一些網癮治療機構開展調研。
據悉,目前全國各地的網癮治療機構收費少則每月三四千元,多則每月上萬元,這還不包括一些機構開具的各種中西藥費和診療費。在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記者看到一對即將出院的父子,他們治療近5個月,花費25414元。
“這是一塊大蛋糕,國家還沒規定誰有權做這個事,現在誰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這位官員說。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教師王新認為,要規范網癮治療,必須要先回答“什么是網癮”,然而,對于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權威結論,“說不清楚它是什么,就不可能去說怎么治療它。”
楊永信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國家沒有規定說可以還是不可以,如果國家規定說精神衛生醫師不能參與網癮治療,那我就馬上停手不做網癮治療。”
楊永信告訴記者,他的網戒中心沒有任何批文,因為他們沒有向上報批,也“不必向上報批”。他解釋說,2006年成立網戒中心還有另一塊牌子,也就是其前身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康復醫科”(2003年成立)。他告訴記者,在精神病醫院開設心理康復醫科不需要審批,因此開設網戒中心順理成章,收治網癮孩子是合法的。
公共醫學學者、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卓小勤表示,如果在精神病醫院開設網癮治療中心,那么至少要符合一個條件——國家承認網癮屬于一個新的醫療項目。而新的醫學活動要符合相關標準。比如網癮的認定,首先應該由中華醫學會的相關學科統一制定一個標準,成為行業標準,經過一段時間試行,可以上升為部頒標準或國家標準。如果沒有走這個程序,肯定是不行的。 (記者 王燁捷 白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