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及部分媒體曾關注報道的,有關一些企業以有毒有害原料生產仿瓷(密胺)餐具問題,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重視:國家質檢總局4月14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全國質監系統從現在起,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對仿瓷餐具的生產加工再集中開展一次全國性的執法檢查行動。
雖然該局有關方面的信息稱,近來質檢總局通過調查發現,一些不法分子不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使用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尿素甲醛生產仿瓷餐具,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由于此前一段時間里,就這一問題曾有民間機構幾次調查呼吁和媒體關注報道,質檢總局的這次行動,也可謂是對問題提出者及民間監督的一種回應。讓關注者心生希望。
此間有專家表示,監管者要摒棄簡單執法,要在執法程序、方式上加以改進;要開展聯動執法,少些“獨唱”,多些“合唱”。
強調三個“嚴厲查處”
質檢總局這次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質量技術監督局要動員各方力量,對本轄區內仿瓷餐具的生產企業進行一次全面排查,摸清其狀況底數,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執法檢查。
記者注意到,一查有無許可證、二查有無違規原材料、三查有無仿冒是這次行動的三個重點目標。這三個“目標”均被強調“嚴厲查處”:嚴厲查處無生產許可證生產加工仿瓷餐具的違法行為,要將檢查發現的無證生產加工場點及時報當地政府予以取締;嚴厲查處在仿瓷餐具生產加工中使用尿素甲醛樹脂等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原輔材料違法行為,嚴厲查處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和尿素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質超出國家標準規定限值產品的違法行為;嚴厲查處偽造和冒用廠名、廠址和質量標識的違法行為。對發現具有區域性質量問題的地區集中力量開展區域整治。
對這三個執法重點目標,去年底“仿瓷餐具風波”的“始作俑者”、著名環保專家董金獅今天向本報記者評論道:如果下力氣去查,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如果連證都沒有,下面的問題就不要說了”。“檢查不一定看成品,也不能只拿樣品。應該查原材料記錄,將上下游的情況都摸清了才行”。
九成企業違法生產
仿瓷餐具在我國餐具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其質量安全的重要性,不亞于食品本身的安全。正因此,我國對仿瓷餐具的生產實施許可準入制度。但據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等民間機構的調查,全國仿瓷餐具生產企業有1000多家,至2009年3月15日,獲得QS生產許可的企業只有29家,備案出口的生產企業有100家左右,相當于90%以上的企業在違法生產,對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為何無證企業比有證企業還多?一位對此行業有頗深了解的專家如此回答記者:其一,獲證不獲證沒人管。沒證企業的產品照樣賣,即使它一般進不了商場超市,批發市場卻暢行無阻。其二,政府一般也不查,企業認為這樣生產也挺好。一些企業甚至認為這樣也不算違法。其三,達到許可準入標準,一些企業整改要花錢。一般中小企業大致要10萬元。這錢自然是能不花就不花。“當然還有的企業連工商執照都沒有,也沒法辦證”。
仿瓷餐具新標已定
從有關方面的幾次調查看,仿瓷餐具行業存在的最惡劣問題是部分企業為謀求更大利潤而使用便宜的有毒有害原材料,如脲醛樹脂生產仿瓷餐具。但按我國現行相關標準檢測并不檢測脲醛樹脂。這個與奶品中三聚氰胺類似的問題,曾被有關人士視為標準檢測中的“死穴”。有關專家曾呼吁,現在檢測依據的標準GB9690-88《食品包裝用三聚氰胺成型品衛生標準》于1988年由衛生部頒布、翌年實施,至今20年未進行過修改,已不能反映我國目前產品質量情況和市場應用情況,建議對標準及時修訂。董金獅今天告訴記者,新的標準已正式批準,正在加緊印制中。新標準雖仍未將脲醛樹脂列入檢測項目,但加入了一個關鍵內容,即要求生產企業使用的原材料在可預見未來的使用條件下,不可釋放出任何有毒有害物質。“這就暗含了像脲醛樹脂這樣的國家標準不準使用的物質。”董金獅說。“而且新標準對甲醛限量比原標準嚴格一倍。還加入了一些指導原則,包括消費者如何使用等。比原來更細了。”
建議改變簡單執法
聯合有關執法部門,多次參與現場執法并對執法“困境”有深刻了解的董金獅向記者表示,執法部門要在執法程序、方式上做些改進。不要總是戴著“大蓋帽”、開著執法車去現場執法檢查。“你只要有證,穿著便衣暗查、突擊檢查也無妨”。在他看來,執法部門要改變目前簡單執法的習慣,“罰款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對監管部門也要加大監管,提高其執法素質”。
市場上無證產品照樣賣,而質監部門又不能進市場執法。監管部門各管一段,不能相互配合,是一直廣被詬病的問題。對監管部門這種各自手捧自己的一本“經”,孤獨地念著自己“經文”的現象,董金獅呼吁:監管部門要切實開展聯動執法,“要多些‘合唱’,少些‘獨唱’”。
政府部門在某個領域針對某個問題的“大檢查”、“大整頓”已被司空見慣,但這次質檢總局的行動格外引人矚目,原因不外乎關注者將其與此前民間團體的反映及媒體的報道聯系起來。“監管部門為何總是被動?”人們再一次問。有關專家此間向記者表示,政府部門對民間團體、媒體、消費者的聲音應該一視同仁。如此才能共同維護食品及產品的質量安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