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在四川青川地震災區的解放軍石家莊白求恩軍醫學院救災醫療隊,7月上旬冒高溫酷暑,為救災部隊關兵定時體檢,以確保部隊戰斗力旺盛。 中新社發 尹威華 攝
|
戰斗在四川青川地震災區的解放軍石家莊白求恩軍醫學院救災醫療隊,7月上旬冒高溫酷暑,為救災部隊關兵定時體檢,以確保部隊戰斗力旺盛。 中新社發 尹威華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一名20歲上下的士兵這樣描述他在汶川地震尋找生還者的場景:黑暗中,借助手電照明,只找到了幾具遇難者遺體。他準備返回,一回頭,突然看到手電筒照到的地方是一雙睜得大大的眼睛,而人已逝去多時。之后,這樣一雙瞪著的眼睛總在他的腦海中閃現。
13萬大軍馳援汶川,軍人們遇到許多類似心理問題
★ 本刊特約撰稿/王婧 李曉峰 劉逢安(發自江蘇徐州、北京)
當軍人們對災區的救援基本結束時,他們本身也需要心理援助。
職業與人性的沖撞
“請再堅持50天!”2008年6月25日,當記者前往位于江蘇徐州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心理訓練中心采訪時,一位少將正在電話中對在災區工作的軍方心理救援隊下達這樣的命令。5月17日——汶川震后第5天,解放軍總參謀部派出了由軍事心理訓練中心人員組成的救援隊,攜帶這個中心研發的戰場心理恢復系統、戰場心理恢復車等器材奔赴都江堰、彭州、綿竹等6個重災區,為成都軍區某工兵團等陸、海、空和武警的9支部隊開展心理服務。
此前,應公安部邀請,這支心理救援隊參加了對“4·28”膠濟鐵路重大事故受傷人員和救援人員的心理服務。
“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 在救援現場,綿竹市消防大隊戰士荊利杰雙膝跪倒大喊道。13.7萬大軍馳援災區,如此故事不勝枚舉。它的背后,是軍人的心理遭遇殘酷挑戰,尤其是對荊利杰這樣的“童子兵”——他剛剛入伍半年。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博士況偉宏分析,包括戰士、警察、武警等在內的職業救援者,是易發心理問題的高危人群。他們要承受雙重角色沖突:一是職業角色,“我是人民的消防”“人民的公安”“我來的目的就是救人救命”,這種“自我設定”會變成無形的壓力,驅使自己一次次挑戰生理極限,否則,就認為“對不起災區人民,對不起自己的職業”;二是人性角色,他們與常人一樣,會緊張、恐懼、悲痛,直到精疲力竭。
這兩種角色沖突撕裂著他們的內心,使得一些人出現很大的性格反差,或者有明顯的惡心、腹瀉、頭痛等軀體反應,或者表現為強迫癥,反復到搜尋過的地方去搜尋。
此外,約2%的人會形成較重的創傷后應激障礙,表現為再度體驗創傷,并伴有情緒的極度不穩定。
廣東公安邊防總隊某支隊一個年輕的士兵,對心理救援隊的專家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到了綿竹漢旺鎮東汽中學,看到面前完全坍塌的四層教學樓,他們徹底震驚了,能聽到孩子們在下面的喊聲,但是石頭太大,沒有工具,根本搬不動,孩子們的父母正在廢墟旁邊哭泣。“他們的眼睛一直看著我們,我不敢回頭看。我想到自己的父母,覺得自己很沒用”。
恢復戰場心理的技術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解放軍軍事心理訓練中心主任厲新光少將稱,“在強度刺激下,這些反應大多數都是正常的。因此不要把心理疏導等同于治療心理疾病,也不要等同于思想教育。”而具體的方式包括集體晤談、個別訪談、放松訓練、圖片負性情緒打包處理、事后回訪等技術進行治療。當然,還包括那些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比如“眼動脫敏再加工”。
一名20歲上下的戰士向軍事心理訓練中心教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王靜痛苦地描述他尋找生還者的場景:在黑暗中他借助手電照明,只找到幾個死去的人。他準備返回,一回頭,突然看到手電筒照到的地方是一雙睜得大大的眼睛,而人已經死去多時。之后,這樣一雙瞪著的眼睛總在他的腦海中閃回。
王靜選擇了“眼動脫敏再加工”技術為他進行治療:戰士被要求回憶自己所遭遇的創傷畫面,然后讓眼球隨著電腦屏幕上左右擺動的小球來回平行移動約20秒,輔以耳機中左右交替的聲響。完成之后小戰士表示,原來那個痛苦的畫面“已經模糊”。在王靜的引導下,他又回憶并講述了一個溫暖的畫面:他從廢墟中救出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孩子出來后拉著他的手說:“我很乖,叔叔,謝謝你救我出來。”這樣的過程重復幾次之后,原有的災難畫面和后來的溫馨畫面被“連接”在一起,讓小戰士能夠“以新的力量面對舊有的創傷”。
這項“眼動脫敏再加工”技術的療效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國際創傷應激協會研究發現,接受此療法3小時以上的患者中,77%以上不會再受到同一畫面的干擾。
資料顯示,這可能和增進左右半腦之間的神經順暢運作及溝通有關。創傷記憶和負面資訊常被儲存并凝滯在大腦右半球的身體知覺區,在這樣的情形下,讓雙眼的眼球有規律地移動,可以加速腦內神經傳導活動和認知處理的速度,使阻滯的創傷記憶動搖,讓正常的神經活動暢通。
這項技術僅僅是戰場心理恢復系統的一部分。厲新光介紹,中心用了4年研制出了戰場心理恢復系統、戰場情緒管理系統、心理咨詢與治療計算機輔助系統,屬中國軍方首創。
在災區,官兵的心理救援主要是通過“戰場心理恢復系統”在業余時間完成的。比如一個心理恢復軟件開始的畫面是枯樹和荒地,官兵帶著耳機隨著音樂慢慢放松心情,接著樹木長出新葉,荒地長出綠草,到最后出現滿地的鮮花——這由連接在手指上的脈搏儀監測的心率來控制,當心率平穩下來之后,鮮花才會盛開。
《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親身體驗了這套軟件——15分鐘后,心率仍然未能穩定;與此同時,一名軍人在一分半鐘的時間內讓屏幕上開滿了鮮花。“經過訓練的軍人不一樣,他們能夠很快地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而在音樂放松系統幫助下,記者的心率在一分鐘之內穩定了下來。“對不同性格的人,我們有不同的系統輔助其迅速穩定情緒。”軍事心理訓練中心教員樊濤如此解釋。
根據軍人所處不同環境,“戰場心理恢復系統”設計了3個不同版本,一種是前線版即單機版,攜帶方便,適用于野外環境;第二種是網絡版,主要是安裝在“戰場心理恢復車”上,機動性較強;第三種是標準版,在固定場所安裝,適合在后方使用。此次帶到災區的即是前線版和網絡版。
“我們并不只是在事后對官兵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治療,在平時,我們也會有針對性地訓練士兵的心理素質,尤其是新兵。”這家2005年6月成立的軍事心理訓練中心在全軍院校開設了“適應軍營、團隊精神、抗挫折能力”等8個系列課程,開發了14個器械類訓練項目和38個情景類訓練項目。
“在戰爭中,對戰士的心理素質要求比抗震救災中要更高。因為作戰信息的高密度需要優化軍人的智力結構;戰場刺激的高強度需要加強軍人的情緒調控;戰斗情景的慘烈性需要鍛造軍人的意志品質;作戰系統的集成性需要強化軍人的集體意識。這些都不是僅僅靠幾個心理輔助軟件系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還需要在平時的各種課程和演習中多加訓練。”一位心理訓練中心的工作人員說。
海灣戰爭以來的幾場信息化戰爭反復證明,軍人心理素質已經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一個重要因素。據此,美國心理學家曾預測,在未來的信息化戰爭中,因心理問題導致的非戰斗減員將占整個軍隊減員額的1/5。 ★
圖片報道 | 更多>> |
|
內地一線女星床戲盤點 | 韓國女星上位的潛規則 |
鞏俐"裸替"秀性感身材 | 敢當面罵毛澤東的女人 |
少女交友不慎 色誘敲詐10萬元 |
因家人反對男子街頭劫持女友 |
學生軍訓猝死 學校判賠9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