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廣州大學城某工業大學一女生留男生在宿舍過夜被學校抓獲,兩人近日被學校記過處分。這是該校在大學城校區首次對男女同宿現象公
開處罰。該校宿管中心主任表示,在接下來的時間,學校還將陸續公布10多個涉及“男女同宿”的學生處罰名單。
當事女生對本報記者稱,拍拖半年來,她留男友在她宿舍過夜5次。事件在該校BBS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本報記者調查得知,該校學生宿舍留宿異性現象“很平常”。
3月5日上午10時,大四學生小麗提著行李又回到大學城某工業大學的校區,她匆匆地跑回宿舍,一路上沒作停留,也不敢回頭。開學已經兩周了,2月26日,一份關于“男女同宿”的處分公告,貼滿了校內所有宿舍樓的出入口。而被處分的學生,正是小麗及其男朋友阿朗。
當事女生不愿面對老師同學
“如果不是急著回校聯系實習單位,我寧愿呆在家里。”小麗說。處罰公告被張貼出來后,她很認真地看完了上面的每字每句。雖然公告只顯示了被處罰人的年級、學院及姓氏,但從其中描述的細節來看,小麗立刻明白處分公告上“說的正是自己”。
公告稱,小麗和阿朗先后于去年11月29日和今年1月4日在學生宿舍同宿,兩次均于凌晨被宿管從床上帶出。校方認為此舉違反了校規,侵害了宿舍其他同學的權利,并對學校的聲譽、校風建設帶來惡劣影響,于是對他們作出了“記過”的處分。
自從處分被公開后,小麗就感覺,自己一下子暴露在全校師生眼前。有一回,小麗經過宿舍樓道,幾個女生在背后竊竊私語:“帶男生回宿舍的人就是她啦……”,聽到這樣的話,小麗臉上一陣火辣。第二天,她收拾好行李回家逃避。
小麗告訴本報記者,她和阿朗是同班同學,半年前開始拍拖。在她的記憶中,這半年來留男友在她宿舍過夜5次,而每次都起源于“兩人太久沒有見面”或者“時間太晚就干脆住下”。
1月4日是元旦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天。晚上10時過,阿朗回到學校,趕忙與分別了一個假期的女朋友見面。“今晚,我可以住在這里嗎?”看時間已晚,阿朗于是向小麗提出。另外3個室友也沒明確表示反對,小麗便答應了。晚上12時,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兩人都嚇了一跳。小麗開門,只見老師和宿管表情緊張,“聽說有男生在這里留宿?”小麗心里一陣恐慌,顫抖著只懂點頭。
這已經是他們第二次被“抓”,老師很明確地告訴小麗,上次是警告,這一次肯定要處分。同時,學校將此事告知了兩人的父母。“爸爸開始還不敢相信,打電話向我核實,我也坦白承認了。”小麗說。但家人并沒有因此責罰她,反而不斷安慰教育,怕女兒“想不開”。父母的寬容和理解,反而讓小麗覺得非常“愧疚”。
異性留宿現象“很平常”?
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作選擇,小麗表示,“不會帶男朋友回宿舍住”。對于學校的記過處罰,她覺得算是運氣好,“之前其實很擔心會被學校開除”。
當初為何存有這種僥幸心理?小麗坦言,除了自身的責任外,周圍環境也有影響。“校內不少女同學長期在男生宿舍住,而身邊也有女生曾帶男友回宿舍過夜”,她說。讓異性留宿,似乎已經變得“很平常”。另外,小麗認為,學校在宿舍管理方面的確存在漏洞。“由于宿舍樓的自由出入口很多,通常沒有管理員逐一把守,‘異性禁入來訪登記’的牌子好像形同虛設”。
-校方說法
“開放”式宿舍管理太難
記者帶著有關學校管理的一系列疑問,分別以記者和學生的身份,咨詢了該校學生處處長和宿舍管理中心主任。兩人均表示,“男女同宿”的現象并非只存在于該校,全國許多高校都擁有類似的問題。
宿舍管理中心主任表示,在整個大學城,幾乎沒有哪所高校宿舍的結構像該校一樣“開放”:出入口多,樓與樓之間連通。“這給管理帶來的難度可想而知”。宿管中心也曾經向學校提議,對宿舍進行圍閉式管理,但沒得到批準。該校配給每棟宿舍樓的管理員為2名,“人手不足,成本壓力非常大,根本沒可能在每個出入口都派人駐守”。而且宿舍樓道里安裝的所謂攝像頭,都是虛設的,“根本沒有啟用”。
“我們將逐步加強宿舍管理,實施不定期的上門抽查,且會加強巡邏”。宿管中心主任表示,從本學期開始,學校會嚴抓宿舍紀律和安全。
-記者調查
20個男生宿舍8個有“異性留宿”現象
近日,小麗與阿朗被處罰的事件在某工業大學BBS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不少網友認為,一直以來,該校的宿舍管理比較松散,“男女同宿”現象十分普遍,小麗與阿郎被處分“純屬運氣不好”。3月6日下午,記者就此到事發學校進行了實地調查。
在該校的東區,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分別居住于13棟宿舍樓內。其中第1至11棟是男生宿舍,而第12、13棟為女生宿舍。男生樓的設計,采取的是“開放式”:每棟大樓共約350個宿舍,擁有2座樓梯出入口;同時,每4棟大樓之間,通過架空平臺串聯成一個單元;即任意選擇8個出入口中的1個,就可去往1300多個宿舍。
女生樓的設計與男生樓十分類似,每棟大樓共約500個宿舍,擁有4個樓梯道,2棟大樓串聯成一個單元。
另外,記者觀察到,每棟宿舍樓僅在1個出入口設置了門崗,其余出口均“門戶大開”,只掛著“異性禁入來訪登記”的牌子。
下午4點,記者在其中一棟男生樓進行了觀察。30分鐘內共有5名女生,從沒設門崗的出入口進入男生樓。1個手提快餐,準備上樓的女孩告訴記者,她常常到男生宿舍玩,“4年來好像只登記過1次,管理員極少上門檢查”。
位于男生樓2樓的士多老板表示,“出入異性宿舍樓其實非常方便,因為通道太多,管起來難,管得也不嚴”。
記者隨機采訪了該校的20個男生宿舍,當中有8個宿舍都十分“大方”地承認,曾有女生留宿于此。正在念大四的華仔,更坦言,“全班男生共住在10個宿舍里,有9個都帶過女朋友回來過夜”。
而在女生宿舍,大部分同學表示從未帶過男友在宿舍過夜。但是,她們都反映,部分宿舍曾有“異性留宿”的現象。
-專家說法
蔡禾(中山大學社會學教授)我不贊同學生宿舍留宿異性
我不贊同,在學生宿舍留宿異性。首先,公共領域應該區別于私人領域。宿舍的范圍是屬于幾個室友所共有的“公共空間”,帶“外人”回來過夜,其實已經侵犯了這個“公共空間”,更不要說是帶異性。有學生認為留宿異性,只要不“影響”室友就可以了。但他們還沒有搞清楚“影響”的概念。即使不吵不鬧,難道就沒“影響”嗎?有沒有考慮到,對室友在倫理上、道德上和感觀上的刺激?這些都是“影響”。
其次,學生們也不要忘記,我們的社會是個“契約型”社會。學校有規章制度,學生必須遵從有關規范。即使室友們都“默許”異性留宿的行為,但如果學校有明文禁止規定,學生還是不該這樣做。除非選擇離開學校。
雖然社會對“婚前同居”已經越來越寬容,但這并不代表贊同和鼓勵。一旦在高校里出現了所謂“情侶公寓”,就等于變相鼓勵了學生同居行為。
李銀河(中國首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學生同居需求不是罪惡的
高校男女生同宿現象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就有了。當時,這樣的現象主要集中在一些藝術院校。隨著時代變遷,近幾年,“婚前性行為”的確有增長的趨勢。
學生有婚前同居的需求,其實不是罪惡的,更不是變態的,這種需求也不是學校能夠壓制的。畢竟,從青春發育期到適婚年齡,中間大約相隔10年,加之現代人的結婚年齡也有往上走的趨勢,因此要求婚前“純真”已不現實了。
但是,這種婚前的同居行為最好避開在學生宿舍內進行,因為宿舍是一個公共空間。有條件的學校,建議為學生設立單人宿舍,私人生活便可在宿舍里進行。然而,由于條件有限,到目前為止,全國高校似乎還找不到這樣的例子。
-聲音
男生多贊同 老師女生多反對
針對小麗留阿朗在宿舍過夜被處分的行為,本報記者在廣州大學城訪問了不少老師和學生,令人詫異的是,老師和女學生基本反對在宿舍留宿異性行為,而被訪的大部分男生則表示贊同。
反對方:
“不論從道德還是紀律方面來說,小麗和阿朗兩人的行為都是不符合規范的,家長也肯定不希望看到這種情況。這種現象,學校肯定要管。在廣州大學,只要發現這種例子肯定要處分。”
———廣州大學副校長屈哨兵
“現代的大學生標榜自由,但自由是相對的,學校有規章制度,學生在學校的自由是受到約束的。以‘艷照門’事件為例,當兩個人的私生活暴露在公眾面前時,這可能已經構成了不文明,甚至違規違法”
———某工業大學宣傳部張老師
“留異性在宿舍過夜,首先是嚴重侵害了室友的權利。學校收到過不少學生有關‘男女同宿’現象的匿名投訴信,可見同學們對這種現象的反感。”
———某高校學生處處長
“被發現時,兩個人都穿睡衣,根本沒得抵賴。學生們接受教育時大部分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現在學生的心態很令人擔心”。
———某高校老師(曾親自上門當場抓獲一對同宿的學生)
“這種行為完全不對。同居現象雖然現在已是見怪不怪了,但這樣不顧及其他同學感受而公然同居的行為就是不道德的。我很反感這種行為。”
———琳琳(大二女生)
“帶男朋友回宿舍坐坐可以,但來女生宿舍沖涼的、甚至睡覺的免談。即使不做出格的事,也有出格的可能。學校應該抓嚴一點,等發生問題時就晚了。”
———阿雅(大四女生)
“女生晚上穿著睡衣,在室友的男友面前走來走去,非常不方便。希望大家能將心比心。但同在一個宿舍相處,有些話很難開口。”———小云(大三女生)
“曾經有同學帶女朋友回宿舍過夜,然后與室友發生了爭吵。因為那個女孩子不舒服要早點休息,但宿舍其他男生正在玩電腦游戲,聲音有點大,于是幾個人就鬧了起來。所以帶留女生在宿舍住,最好不要妨礙原宿舍的生活秩序。”
———阿昌(大四學生)
贊同方
“無所謂啊!我們整個宿舍感情都很好,和室友的女朋友都很聊得來。讓她在宿舍住幾天或者一個星期都可以。每個人有自己的小空間,影響也不大,但不要亂來就好。”———杰仔(大四男生)
“有女生在宿舍很好啊,有人幫忙搞衛生、收拾房子,有時還買很多東西回來吃!”
———小陳(大三男生)
“我覺得這是一種炫耀方式,如果自己女朋友漂亮,帶回宿舍感覺非常有面子。而且兄弟追女仔,我們室友肯定會支持的。”———JACK(大四學生)
(文中當事男女學生均為化名)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李曉瑛 李能忠 龍玉琴
本版攝影:本報記者 姬東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