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有關規定,在三個月內參加過試藥的人,不能再參加下一次試藥。但對于職業試藥人來說,這樣的頻率遠遠不能滿足生活之需。他們至少一個月試一次藥。
有時候,醫生會告訴大家,職業試藥不是個好事兒。“試藥對肝腎功能影響最大,各種藥物作用是會累積的,到一定年限,就會爆發。”
文飛試藥的頻率屬于中等,一年試十次左右,再做個小中介,一年可以有三四萬元的收入。但他是個“月光族”,經常邊數著僅存的零錢,邊打聽新的試藥信息。
在這行,文飛說,他也不會再交什么朋友。“沒有一個同學知道我在干這行。這不是我的工作,我不想讓任何知道我真實姓名和家鄉的人,知道我在做這個。”
亟待健全試藥法規
來自職能部門的監管,在法律專家看來仍存在空白。目前的“規范”不具強制作用。
“自從現代醫學在西方誕生后,試藥就一直沒有停止。”龔擁軍,南京建康律師事務所律師,曾因代理江蘇省首起人體試藥案,之后常在醫療和藥監領域辦案。
上世紀80年代,龔擁軍還在醫學院校讀書的時候,就做為健康受試者,參加過試藥。“我們學醫的,都把這樣的機會當做為科學獻身,從來沒有人想過以此牟利。”
但隨著大量新藥的上市,試藥人不像先前那樣容易尋找,于是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大量職業試藥人。
龔擁軍和北京律師協會醫療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陳志華都表示,中國需要更詳細健全的法律條文來保護試藥者的自身權益,以及對該行業的監管。
來自職能部門的監管,在法律專家看來仍存在空白。目前,國內規范試藥行為的只有一部《藥物臨床實驗質量管理規范》。“該規范并不具備強制作用,我在打官司的過程中,只能援引人身侵害方面的法律。”龔擁軍說。
而在西方,對試藥人的保護法律非常健全。以美國為例,新藥平均研發費用為9億美元,其中人體實驗環節就占了40%。而且,醫藥公司必須簽訂保險合同,不但要為受試者試藥期間的不測投保,日后產生的毒副作用,也在保險范圍內。
龔擁軍說,“因為,國外醫藥公司在中國試藥,其數據有時候在其本國國內是可以通用的。所以,中國更需要加強相關的法律建設。”
對于法律空白,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一負責人表示,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藥監部門只能核定醫療機構是否有試藥資格,并對試藥項目進行批準和備案,“對試藥過程的監管,應該由衛生部門負責。”
“反對把試藥當職業”
龔擁軍認為,“試藥并不可怕,但以試藥為職業,就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龔擁軍認為,職業試藥人跟以前的“職業賣血人”很類似,都是以明天的健康換今天的錢,“我反對把試藥當職業”。
陳志華和龔擁軍都認為,政府應該從第三方介入,來保護臨床試藥者的利益。尤其是健康受試者,為了賺錢,面對醫院更為弱勢。“國家不能坐視一群年輕人以試藥為生。”
但醫學的發展,又離不開健康人體的試藥。龔擁軍認為,遵循醫學常識的“試藥并不可怕”,但“以試藥為職業,就在拿生命開玩笑。”
龔擁軍建議,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試藥人數據庫,嚴格身份核查等手段,杜絕職業試藥人這個灰色的群體。
目前,試藥人張可住在通州梨園地鐵站附近的一間地下室內,月租150元。他覺得自己沒文化,又不想去打工,“出力氣一個月賺不到一千,還不及試次藥賺得多。”
但是他也害怕。害怕拿到試藥酬勞,在跨出醫院大門后一頭栽倒,可能就沒人管了。每天夜里睡覺,他會想是否還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于是,在不上網的日子,他會換上球鞋,走上地面,在人行道上跑步鍛煉,“運動能安慰一下自己”。
(文中試藥者姓名皆為化名)
名詞解釋 試藥
每一種新藥在批準生產、推向市場使用之前,都必須要經過動物試驗、人體試驗。人體試驗一般要經過Ⅰ、Ⅱ、Ⅲ、Ⅳ期。Ⅰ期試驗在健康人群中間進行,其他三期則在病人中間進行。
職業試藥人就出現在Ⅰ期人體試驗中。
據專業人士講,能夠進行臨床試驗的新藥,均已完成了動物試驗、毒性試驗等臨床前的環節,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已證明了80%以上,因此試藥人的安全系數是相當高的,自愿試藥者所承擔的最大風險是來自個體差異。
本報記者 孫旭陽 實習生 黃玉浩 北京報道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