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但那些入住養老院,或在社區居家養老的“空巢老人”們,由于兒女在外地甚至國外無法回家,加之每年春節期間都會出現的家政服務“用工荒”,他們的起居生活誰來照顧?誰能給他們正常家庭生活的溫暖?
養老服務需求逐步擴大
2月8日,離虎年春節只有一周時間了,省城老軍營小區三社區正忙著給在社區居家養老的 “空巢老人”們尋找節日期間的養老服務人員,可此時,多數家在外地的服務人員已踏上了回家的路。不僅是社區,每年一到春節,養老院也會碰到這樣的尷尬:大部分服務人員回家過年,留下來照顧老人起居生活的服務人員忙得不可開交。
有兒女在當地的老人,平時生活就能得到兒女的照顧,即便不在身邊,打個電話也能趕來照顧。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就業地域放寬,不少年輕人在外地工作生活,無法照顧老人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逐漸增多。每天,社區都有一些老人獨自徘徊的身影。當老人們遇到生活困難而親朋子女又幫不上忙的時候,就得由社會提供養老服務。春節假期對社會養老服務來說是個空當,市場需求大而服務人員少,這是當前社會養老普遍面臨的尷尬。
太原市與國內其他大城市一樣,老年人口比重正逐年擴大。無論選擇在家還是到社會機構,老年人養老是繞不開的社會熱點話題。當今,在家養老的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原因之一是社會養老機構發展慢、服務內容有限,而集體生活方式遠不如在家自由。在一些人眼里,養老院往往成了那些在家無人照料的老人的安置場所。太原市萬柏林區和平社區一次對958位老人的調查發現,900多人選擇在家養老,愿意到養老院的不到3%。
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體,雖然實際情況各不相同,但對養老服務的需求確實在進一步加大。
政府整合社會資源 推行居家養老模式
養老服務癥結不是缺乏場地,而是缺少日常生活服務,太原市從新型社區服務項目——居家養老中尋求突破,社區被定位成依托角色。
省政協委員曾俊英一直在關注著養老問題。據了解,絕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鼓勵老人居家養老,并十分重視社區新型養老設施的建設,包括建立社區助老中心,將社區服務、家庭病床和老年護理院密切結合等。
太原市相關部門在社區居家養老工作上也有不少 “大動作”,整合社會資源,以滿足老年社會需求。
太原市民政局在多個試點社區推出了 “虛擬養老院”,設立電話為空巢獨居老人提供政府埋單式的服務,每個試點社區都成立了居家養老管理所。此外,太原市老齡委和衛生局還開展了 “社會支援銀齡行動”醫療援助和 “銀發安康關愛老年工程”。
居家養老試點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具有鮮明特色:水總社區由低保戶、 “4050”公益人員為老年人提無償、低償和有償服務,而駐地醫院成為養老服務網絡的一個站點;興安苑開辦了老年人 “小飯桌”,社區許多老人為此辭掉了保姆;和平社區舉辦“鄰里節”,為特困老人提供無償家政服務,老年人需求由社工人員無償代辦……
太原市老齡委表示,將把看病輸液、送醫問藥、營養講座、合理膳食、上門維修、購物配餐、洗衣清潔、生活照料、愛心陪護等納入服務體系以豐富養老服務內涵,采取 “有償+低償+無償”的市場運作方式,政府投入資金,在養老院基礎上建立愛心護理站,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愛心屋,整合社會資源推進居家養老進程。
春節期間,太原市的老年人將體驗到以家庭養老為基礎,以社區照料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居家養老新模式,社區干部和志愿者將就近與老年人 “結對子”,做到有求必應。(記者 張啟亮)
相關鏈接
北京市向8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養老券
從今年1月1日起,《北京市市民居家養老(助殘)服務辦法》全面實施。自當日起,北京市開始全面推行養老助殘券。按照規定,每月100元養老助殘券的發放對象包括三類人群:16至59周歲無工作的重度殘疾人,60至79周歲的重度殘疾人,8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這三部分人群的數量分別為6萬人、2.3萬人和30萬人。北京市總共有38萬多人將受惠于這項政策。
此外,北京市包括普及養老(助殘)餐桌、建立托老(殘)所等多項居家養老助殘服務的重要舉措,將于今年五一勞動節之前實現城鄉全覆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