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二級以上醫院專家門診和專家特需門診實行實名掛號制。患者應當提供真實、有效的證件,準確填寫掛號就診的有關信息!苯,浙江省衛生廳下發的《浙江省醫院門診管理暫行辦法》已進入實際操作,杭城各大醫院執行情況如何?患者掛號時有沒有帶上有效證件?相關閱讀:《為打擊黃牛 6月1日起上公立醫院看專家門診要實名掛號》
今天,記者隨意走訪杭城幾家省市醫院后發現,專家門診“實名掛號”已經在部分醫院有了較規范的操作,其他醫院也開始著手制作標語等,來提醒掛號病人,盡量提供有效身份證件。
對于新出臺的辦法,多家醫院的門診辦公室主任表示,具體實施起來,還需要病人理解,并形成“看病需帶證件”的意識。
但是,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在一些醫療資源稀缺的醫院門口,“號販子”還可以代客掛號。
多家醫院提示“實名掛號”
在浙醫二院,記者看到一樓大廳入口處,已設置了專門的“門診就診卡制卡處”。一名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給排隊的人一一制卡。在制卡出的桌面上,放著一張提示牌,上面寫著“請您提供身份證號碼錄入就診卡信息”。
對于將“身份證輸入就診卡信息”,醫院還以書面說明的形式,在制卡處的墻上作了說明:確保就診卡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醫師對您既往就診情況的全面了解;若有遺失,就診者本人憑身份證可補辦。
37歲的江蘇人黃友良剛剛領了個病歷本,正在填寫內容。他告訴記者說,剛才領病歷本的時候,工作人員索要了他的身份證,并告訴他其他的信息也要如實書寫。
門診辦公室主任李偉稱,在衛生廳出臺政策以前,浙醫二院就已經開始要求病人掛號時提供真實身份資料,包括姓名、年齡、電話、住址等,以便于聯系。
在省兒保,一樓大廳入口處也有專門的地方購買病歷本,工作人員告訴說,在病人填寫病歷本的時候,都會提示他們,填寫真實的資料,以便及時溝通信息。除了填寫寶寶的情況,醫院還要求填寫家長的名字和聯系方式。
在省婦保醫院,大廳、掛號處都貼上‘實名掛號’的通知:如果號子上的名字和病人身份證、醫保卡不符合,電腦系統就會自動卡死,不能為病人寫病歷、出藥。
黃牛:現在還可以代掛號
《浙江省醫院門診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很多人將之解讀為打擊黃牛的一劑猛藥。黃牛還可以代掛號嗎?
今天下午,記者以來到省婦保醫院門口,就看到四名“號販子”邊發名片邊喊道:“代掛號,代掛號,很方便的。”只在醫院保安盯著他們看時,才會刻意壓低聲音或轉移地方。
陳華(化名)自稱從事這行已經有四年了,可謂是一個職業“號販子”。她拿出一本省婦保的小冊子,上面有周一到周五醫院所有專家門診的情況,并對每位專家的業務情況及服務情況了如指掌。
“你怎么對每位專家的情況這么了解?”記者好奇地問。
“這還用說嗎?我都已經干這行四年了,只要你覺得你想看哪方面的病,我就能幫你介紹一個好的。”陳華說。
“你們代掛號主要有哪些服務項目?收費是怎樣的?需要給你提供什么?”記者問。
陳華說,他們主要可以代掛名醫專家普通號,或待排B超單,一般掛一次專家門診的收費是60元,需要提前一天打電話預約!澳阒恍枰嬖V我你的姓名、電話、年齡和要看哪個專家就可以了,我們會幫你掛號,第二天,你到了,直接就可以看病,很方便。”
“我今天看報紙上說,已經看病掛號要實名制,那怎么辦?”記者問。
陳華猶豫了一下說:“現在政策還沒完全落實,還是可以掛的,但如果以后真這么做了,那我們也沒辦法,只能你們自己來掛號了。”
對此情況,浙醫婦院保衛科科長封勛說,其實黃牛倒號和看病難并沒有很大的聯系,由于婦保擁有相對集中的醫療資源,很多外地的婦女都要趕到浙醫婦院來看病,如果今天沒掛上專家號,就意味著要多待一天,這是龐大的患者和稀缺醫療資源之間的矛盾。
“有些患者,尤其是外地患者并不歡迎實名制,因為這樣醫院就會掌握病人的個人信息,怕隱私被泄漏!闭汜t婦院門診辦公室主任洪麗華說。
病人要形成“看病需帶證件”的意識
沒有帶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可否掛上專家門診?
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各大醫院都已經明確要求掛號病人提供真實信息,但并非“沒帶有效證件就不能掛專家門診”。
“對于病人來說,看病是第一位的,醫院的第一要務是治病救人,只要能準確書寫姓名、電話、身份證號碼等就診資料的,我們就相信這是病人的真實信息。”浙醫二院門診辦公室主任李偉說,最主要的是,病人要形成“看病需帶證件”的意識。
省兒保門診辦公室主任魏健介紹說,他們醫院的實名掛號已經做了好幾年,而且由于少兒醫保的普及,實名掛號已經比較普遍,“自費病人還有難度,兒童看病都是父母掛號,我們也很難一一核實,只能逐漸完善。”
另外幾家醫院的工作人員也對記者說:醫院的原則還是本著先治病救人,如果發生了沒有帶有效證件的問題,或者有需要加號的病人,還是會看實際的情況來處理。
浙江省衛生廳副廳長馬偉杭認為,目前情況下,城里的病人大多持有省市醫?,已經是實名掛號;而在農村,全省參與新農合的農村戶口比例已經在90%左右,如果醫療都有保障,實名制將不成問題。(記者 梁國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