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第18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精神衛生可謂是生命之魂,而精神衛生治療猶如一束又一束的陽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會亮……
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衛生科,粉紅色的桌椅讓小屋充滿溫馨、安寧,主任醫師羅錦秀動情地聊著精神衛生專業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時,精神衛生科是不被人們重視的小科室,人們受傳統思想與習慣的影響只重視身體的疾病,卻忽略了心理感受及精神健康。身體有病只知道去醫院看病,心理和精神上有了疾患卻只能是壓抑著自己。
不到20年的時間,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在社會節奏的快速變化以及與傳統思想的沖突中,民眾意識迅速與世界接軌,心理咨詢和治療作為一門尚屬新鮮的學科很快打動了國人。國人開始重新審視精神疾患,不再忽視心靈的焦慮和困擾,學著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心理感受及情緒變化,通過傾訴和傾聽的方式打開心靈,漸漸的完善人格,學著尊重自己心靈感受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心靈感受。
羅大夫介紹: “在上個世紀末,到醫院精神衛生科就診的患者個個都是偷偷摸摸地,好像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與他們交流時,言談之間遮遮掩掩、欲語還休,總怕被人們誤以為是 ‘精神病’。”人們不了解精神衛生科的性質,也不了解心理咨詢及治療的作用,更不認可聊天說話也能治病、也要收費的方式,心理咨詢及治療在很多人心目中如同天方夜譚。
說話間,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領著10多歲的孫子敲門而入,希望羅大夫幫她疏導疏導孫子。而今,飛速發展的社會促使中國人甩掉了許多思想包袱和眾多顧慮,心甘情愿地把壓抑已久的心事講給心理專家以求得心靈的釋放。現在連老年人也不再避諱別人,不擔心有人說孫子來看心理醫生便是不正常的人了。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羅錦秀大夫從事精神衛生科的工作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回憶多年間的學習和行醫過程可謂是感慨萬端。期間,為了提高精神衛生治療的水平,羅大夫參加過中德高級心理治療師連續培訓班,還曾經赴澳大利亞和泰國做訪問學者。通過與世界的接觸,她見識了國內在精神衛生領域中的極度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愈加迫切期望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幫助更多有心理疾患的人穿越人生的精神困惑。為了提升個人的水平,她攻讀了社會心理學碩士學位,還多次主辦心理沙龍,為業內人士構建交流學習的平臺。在臨床中,她應用并拓展了個體心理治療、催眠心理治療、集體心理治療及家庭心理治療,在森田療法、集體心理治療和家庭心理治療方面積累了獨特的經驗和見解。
羅錦秀大夫說: “心理咨詢及治療的從業人員應當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并且必須經過系統而規范的培訓,懂得將心比心去體恤來訪者的感受,陪伴來訪者接受自己的心理及情緒,度過一時的情緒困惑和心理沖突,重新獲得生活的力量及信心。上大學時,我很佩服魯迅先生救治國民精神的理念,從事精神衛生工作這么多年,越來越感到人類心靈成長的重要性,醫學不僅要醫治人類的身體疾病,更要醫治人類的心理創傷。”
羅錦秀大夫對解放前后精神病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感觸尤深。近代,我國對精神病的研究雖然有所發展,但規模極其有限。很多人由于不能得到正確的精神衛生治療,被愚昧與落后生生斷送了治愈的希望。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加大了對精神病的研究和治療力度。尤其是近20年來,社會更加昌明,從事心理疾病臨床和研究的醫務工作者越來越感覺到精神衛生工作的重要性,也分明從社會各個階層的目光中讀到了對心理醫生的尊敬和愛戴。不論在都市,還是在鄉村,在繁重生活和多重情感壓力之下,有了精神困惑和心理疾患選擇去看心理醫生的人比之從前可謂是多如過江之鯽,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一種時尚、一種選擇健康的方式。
精神衛生治療猶如一束又一束的陽光,照進誰的心里誰的心里就亮堂。這些年,羅錦秀大夫借助精神衛生治療救助過的人數不勝數,能夠幫助人們重新找回個性和生活的信心,使得羅錦秀對精神衛生這項職業愈加熱愛。(林紅 孫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