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的非典到2009的甲型H1N1流感,每次疫情來襲之時,板藍根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都會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之一,被捧為防治流感必備藥品。然而專家卻認為,板藍根雖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適合。
對抗SARS:無研究、臨床證據證明
記得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病毒肆虐時,在突如其來的恐慌中,有人說板藍根能抗病毒防非典,全國的“板藍根顆粒”頓成緊俏藥品,有的市民深夜排隊早晨才能在個別醫院、藥店買到兩盒。
2003年,中華醫學會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專家撰寫公布的《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診療方案》中指出,西藥主要有抗生素、抗病毒藥、免疫調節劑、糖皮質激素等,其中抗病毒藥建議可試用蛋白酶抑制劑類藥物;中藥則強調辨證論治,大致分5類不同癥狀,每一類癥狀藥方都由5個以上的藥材組方構成,常見的有銀花、黃芩、柴胡、青蒿、西洋參等等,沒有板藍根。同時,這些藥材是聯合起作用,絕不能依靠單純一個藥材、一個藥方起到治療預防作用。
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與應急處理辦公室楊維中主任表示,沒有證據表明熏醋或喝板藍根對預防非典型肺炎有效。
也就是說,SARS肆虐期間,沒有疫苗也沒有專門的一種特效藥。
對抗甲流:目前沒有確鑿證據
有中醫專家表示,SARS、季節性流感、甲型H1N1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因此作用機理都是抗病毒。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并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板藍根等涼茶以及中藥能起到預防作用。”
據鐘南山院士介紹,板藍根抗流感缺乏嚴格的循證醫學上的證據,僅僅停留在多年來具體病例積累的臨床經驗上,經驗證明中藥板藍根可能作用于人體細胞保護,使其免受病毒侵害,或者是提高了人體免疫機能。
廣東省疾控中心流研所所長何劍峰強調指出,甲型流感是一種新型流感,目前有明確作用得到世界范圍內專業認可的藥物為“達菲”、“樂感清”。
對于現在有些百姓開始服用板藍根預防甲型H1N1流感,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任學峰則認為,目前還不能證明板藍根對甲型H1N1流感有治療作用,公眾預防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方法仍是堅持正常的飲食休息,保持人體正常的免疫力,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最佳功效:清熱解毒 涼血利咽
兩次大范圍病毒流行證明,板藍根不能防治甲肝、非典,不應該亂用、多用,但由于板藍根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下,對防治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病等還是具有較好的療效的。
鐘南山院士領銜的“中藥板藍根抗病毒作用機理研究”,首次發現板藍根具有清除由死亡病菌引起內毒素的功能,可充當內毒素“清道夫”。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根,漢代《神農本草經》收載“藍”為上品藥,印花布用的藍靛即是其葉(大青葉)提取出的染料。
第一醫院中醫師趙鳳林介紹說,板藍根性苦,寒,涼,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效。而由于板藍根自身化學成分的作用,其對多種細菌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因此,板藍根也用于治流感,流腦,乙腦,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神昏吐衄,咽腫,痄腮,火眼,瘡疹,舌絳紫暗,喉痹,爛喉丹痧,大頭瘟疫,癰腫;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等疾病。
而板藍根并不是“圣藥”,只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人體自身免疫力。
由于板藍根具有抗病毒清熱解毒藥,毒副作用很小,流感時服用板藍根,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強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而當人體免疫力各方面處于良好的狀態的時候,其對預防和治療病毒也會比一般身體虛弱的人強。所以,并不是板藍根就是甲型H1N1流感的克星,它只是能夠提高、加強人體的免疫力。
專家建議:服用板藍根要因人而異
是藥三分毒,板藍根亦不例外。
專家指出,板藍根雖然在防治風熱性感冒具有一定作用,但對風寒等其他類型感冒則不一定適合。
“預防流感關鍵在于自身調理,如果吃藥一定要對癥,板藍根藥性苦寒,是清熱解毒的藥品,對于體質較強、愛上火的人群療效較好,但如果患者如果屬于體質偏虛寒的人,常感脾胃不和、容易腹瀉、身體怕冷,就不適宜多喝板藍根沖劑。”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智強調說,板藍根沖劑服用最好不要超過3天。
趙鳳林則強調指出,人在健康狀態下服用板藍根過多會傷及脾胃,反而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如果體質偏虛寒的人多喝板藍根沖劑,就會因其苦寒傷胃,會帶來一系列胃腸道反應,以至于感冒沒治好,反而引起胃痛、畏寒、食欲不振等癥。尤其是小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多服板藍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癥狀。
最后,專家提醒,預防甲型流感,最重要的是提升正氣,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從規律生活,合理飲食,健康運動等方面來加強自身的防御功能,提高身體的屏障功能。主要從飲食、運動、睡眠、心情幾個方面去調理,飲食上均衡合理,多吃蛋白質高、易消化的食品,睡眠充足,不要熬夜;保證一周有3次40分鐘的戶外體育鍛煉,在空調房內要經常通風換氣,學會減壓,保持心情愉快。
板藍根是好藥,但“對癥下藥”才是關鍵。(李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