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兒童心臟?啤「苯淌 覃麗君
“在我國一年有50萬先心病(先天性心臟病)的患兒出生,這些孩子不經治療,大約有一半會在1歲之內死亡。”最近,中山二院兒童心臟外科舉辦了為期一周的先心病義診活動,不少媽媽帶著孩子去做咨詢和檢查,了解先心病的癥狀及治療情況。該院兒童心臟專科副教授覃麗君提醒家長,先心病會不同程度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體弱瘦小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篩查。
點擊
孕期媽媽受病毒感染 易引起胎兒先心病
專家強調說,特別是母親在懷孕早期(2個月內)患流行性感冒、風疹、腮腺炎、柯薩奇病毒感染等疾病,就可引起胎兒宮內感染,導致心臟畸形。
另外,母親服用鎮靜劑、四環素類藥、抗癌藥或母親患糖尿病、高血鈣以及其它慢性疾病引起宮內缺氧,并與放射性物質接觸等都可使小兒患先天性心臟病。以上均是導致先天性心臟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孕期媽媽必須避免這些不利因素的發生。一般也建議,高危孕婦在懷孕5-6個月的時候,做心臟彩色B超以篩查先心病的胎兒。
體弱瘦小的孩子警惕“先心病”
一般來說,按病情輕重不同,先心病會不同程度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降低抵抗力,而且,一部分先心病患兒的病情是隨年齡發展的,如不及時治療,隨著肺動脈壓力增高或心臟增大,到了晚期便會失去治療機會。資料表明,先心病患兒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到1歲時有一半死亡,到2歲時有2/3死亡。
專家說,有部分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在嬰幼兒、童年、少年時期被診斷出來,有些則是在成年以后才被發現,耽誤了治療時機。因此,家長提醒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如果出現以下癥狀,尤其要引起重視:
● 經常感冒,反復出現支氣管炎、肺炎;
● 嬰兒喂奶困難或拒食、嗆咳,常出現吃吃停停、呼吸急促、面色蒼白、憋氣等現象;
● 患兒的皮膚持續出現紫紺,尤其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這些部位表現最明顯;
● 幼兒在行走或玩耍時常會蹲下片刻;
● 幼兒手指及腳趾末節粗大、顏色變暗;
● 幼兒時常會喊累,多汗,口唇、手指、耳垂等部位發青、發干;
● 患先心病的嬰幼兒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表現為瘦弱、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
● 幼兒出現胸痛、暈厥。
覃麗君說, 先天性心臟病的主要體征是心臟雜音,但在新生兒時期有半數以上孩子的心臟都有柔和的雜音,但以后確診有心臟病的(3個月以后)只占1/7。所以,對于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不僅僅聽心臟雜音,還必須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方能確定診斷,必要時還需進一步做心血管造影以確診。
3歲左右是治療最佳時期
“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是可以治愈的,但一些患兒的家長往往會病急亂投醫,其實這樣反而會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像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肺動脈瓣狹窄等在3歲左右是治療的最佳時期”,覃麗君強調,“先心病只通過吃藥、打針往往根治不了。以前,也主要是依靠開胸、開心臟的外科手術方法矯治。但現在只要做先心病介入治療,用不著開刀,就能對大部分常見的單純型先心病達到根治效果。”
據了解,先心病的介入治療是通過血管穿刺,把一根很細的導管從血管送到了心臟缺損部位,再選用特制器材對病變實施封堵、擴張或栓塞,目前,主要開展有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室間隔缺損封堵術、動脈導管未閉封堵術、經皮肺動脈瓣球囊擴張術等。
專家解釋說,對合適做介入治療的患兒,各種介入治療的成功率在98%以上,術后并發癥少于開胸的外科手術,而且介入治療之后的患兒,6個月之后心臟就能完全康復,以后就可以跟一個健康人一樣學習、生活、工作。(張華 陳寶聰 黃楷亮 邢映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