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據報道,衛生部12月1日召開新聞通氣會,會上通報了國際、國內甲流防控工作進展,截至11月29日,我國境內31個省份共報告確診病例91393例,死亡病例178例。截至11月26日24時,我省也已出現死亡病例7例。疫情形勢依然嚴峻。
對此專家重申,甲流死亡率并不高于季節性流感。關鍵是早發現、早確診,并及早用上抗病毒、抗感染及清熱解毒的藥物。
肺部是甲流襲擊的首站
【臨床案例】
患者一:4歲男孩小魚(化名)。入院診斷:1.甲流重癥。2.支原體肺炎。小魚發熱、咳嗽,于11月18日入院;11月14日因受涼后體溫最高39℃,無氣促,無胸悶、心悸,無畏寒、嘔吐、腹瀉等。給予呼吸道隔離、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化痰、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中藥清熱解毒治療。小魚病情好轉出院。
【值班陳述】重癥甲流,它損害人體致命的器官肺、心臟。肺部是甲流襲擊的首站。
那天,值班醫生向我交班,并告知住進一個叫小魚的4歲男孩,長得挺可愛,但病情較重。我推開門,孩子雖然病重,但他還是沖我靦腆地笑了笑。當時,我很受感動。
隨后,小魚咳嗽起來,還有些氣促。等我檢查完畢,小魚爸爸趕忙問:“孩子會不會留下后遺癥?”我耐心地告訴小魚爸爸,不要害怕,甲流沒有非典那么嚴重。據目前統計,暫時還沒有因搶救病人而應用了激素的。有些非典病人之所以留下后遺癥,是因為病情危重,必須使用激素才能控制病情。但遺憾的是,少數非典病人難免留下后遺癥。但甲流病人一般不會。
第二天,小魚已經不發熱了,肺部羅音也明顯減弱。但值得提醒,目前我國出現了和其他國家類似的、沒有基礎病的健康人群患甲流致死的情況,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及早得到確診和治療。
免疫力低下病毒趁虛而入
【臨床案例】
患者二:29歲女性阿嬌(化名)。入院診斷:1.甲流重癥。2.雙肺感染。3.腦腫瘤術后。10月15日,阿嬌進行了腦腫瘤住院手術治療,因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11月下旬受涼發病,出現發熱、頭痛、咳嗽、氣促,尤其是吞咽困難,于11月23日入院。給予ICU特護對癥治療,尤其是營養輔助治療后,阿嬌食欲漸佳,病情緩解,要求回當地治療。
【值班陳述】免疫力低下者最易感染病毒。年輕人基礎病較少,但個人的免疫力有強有弱。阿嬌年齡不大,但患上甲流重癥事出有因,那就是在術后。一般來說,術后病人的免疫力相對低下,所以感染甲流病毒危險性比常人高,并導致病毒感染后大量繁殖,威脅生命。
其實,年輕人感染甲流后,其發病癥狀與其他年齡段的患者無異,都伴有發熱、咳嗽、食欲不振、渾身無力。但相比于老年人、兒童,因年輕人基礎病少、免疫力相對較強,因此患甲流概率低、病程也較短。
29歲的阿嬌,術后患上重癥甲流,但病情很快好轉,就是上述原因。值得總結,甲流本身并不可怕,然而重癥甲流對生命的威脅很大。患者居家觀察期間,若發現高熱持續不退、呼吸困難、渾身無力等病情加重,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接受救治。
有慢性疾病最易感染甲流
【臨床案例】
患者三:女,76歲的甘肅蘭州人呂娘(化名)。入院診斷:1.甲流重癥。2右下肺炎。3.冠心病。4.腦動脈硬化。呂娘感冒加重,伴全身酸痛,于11月17日入院。11月13日,呂娘乘長途火車后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5℃,咳嗽,咳痰,氣促,活動后加重,伴頭痛,無胸悶、心悸,無畏寒、嘔吐、腹瀉等。有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及腰椎間盤突出病史。對癥治療后,患者病情漸好出院。
【值班陳述】對于重癥病人,我們主張抗病毒藥物治療。對于危重癥病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呼吸衰竭型的,一是休克型的,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需要監護治療,緊急救治。
老人、小孩、孕產婦最易感染甲流,尤其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代謝減慢,各器官隨年齡和體內自由基傷害的增加而衰退,免疫功能下降。我們在治療中,非常講究用藥的劑量,尤其重視減少藥物對老年患者肝、腎、胃等方面的傷害。
呂娘長途跋涉,原來就有老年性慢性基礎病,加上在人多擁擠的火車上,被病毒感染的幾率相當大。因此,在流感特別是甲流高發季節,這類慢性病老年人,要減少外出,維持原有疾病的常態,如穩定高血壓、控制好血糖,家中可適當儲備抗病毒藥物及家庭用吸煙裝置。一旦出現流感癥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鏈接
甲流傷肺宜用中藥預防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會長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目前部分甲流患者兩三天內就出現死亡的因素有兩個:一是非常嚴重的肺部病變,導致缺氧死亡;二是涉及到其他器官,特別是心肌等。
英美研究人員也發現,甲流病毒與傳統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不同,甲流病毒進入人體后,能直接附在肺部深處的細胞上,導致血凝現象,并使肺部出現其他非常見的病態反應,所以甲流比普通流感更易傷肺。
重癥熱毒襲肺有高熱、咳嗽重、易傷肺致死的主要特點,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權威醫療專家,針對近期兒童甲流發病特點,用中藥方劑“清感2號方”和“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等進行預防,加強了對居民居家防治流感的科學用藥指導。(楊蔚然 黃配 黎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