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工資拿多少要看醫德好不好,昨天本報(揚子晚報)關于鎮江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報道在兩會會場引起關注。不止一位委員質疑:“徐寶寶”事件難道只是個例?醫生上班時間上網“偷菜”無視病人需求,“白衣天使”何以如此冷漠?眾多委員不約而同地將“醫德醫風”改進的希望寄托在新醫改上,不少委員還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現狀 最怕醫生冷、硬、頂、推
“看病難,不單是排隊掛號等半天,比如我一個親戚去年患膽囊炎,千方百計找熟人給醫生送了些頂級茶葉,現在不給醫生送東西,做手術不放心呀!”某省級機關公務員張先生的顧慮也許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省政協委員孫達華做了一些專項調研,結果發現,不少醫療機構都存在只注重追求經濟利益,而放棄了對醫務人員醫德醫風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紅包、回扣、以物代藥以及亂收費等行為久禁不止。一些醫務人員在對待病員態度上出現冷、硬、頂、推等現象。
建議
1、醫生也應能進能出、能上能下
省政協委員、南京市臺聯會會長蔡憲沙毫不客氣地指出,醫德問題的根源還在于公立醫院體制機制問題。“公立醫院完全推向市場的運行機制直接導致公立醫院公益性淡化,扭曲了醫療服務行為,增加患者負擔。”他建議,逐步將公立醫院收費規范為服務收費加財政補助兩個渠道,政府建立涵蓋群眾滿意度、醫療服務質量、醫德醫風等綜合內容的績效考核制度,并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實施財政補助。
醫生工作態度不積極,正是不合理的分配機制造成的。蔡憲沙希望不但政府應該對醫院建立起與醫德醫風掛鉤的考核機制,醫院對醫生也應該建立起以專業技術能力、業績成果和醫德醫風為主要評價標準的績效考核制度,合理引導和調動醫院職工的積極性。“醫院與企業一樣,也應實現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將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真正灌輸到每一位醫療人員心中,使病人切實感受到醫務人員親切態度。”
2、最好政府把好醫生“養”起來
不過,作為醫療衛生業內人士,省政協委員、泰州市衛生局副局長黃立紅對大眾關于“醫道敗壞”等言論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事實上不是醫生沒有職業道德,從現實的角度說,醫院也要生存,也要發展,它不是慈善機構。醫生本身的待遇不高,政府如果不投入,那醫院從哪里謀得利益?這錢只能從病人身上出!所以公立醫院醫療改革的核心就在于醫療人員的行為與利益是密切掛鉤的,如果政府不能把這個鏈條切斷,醫改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老百姓還是會怨聲載道。”
黃立紅提出的一條建議是,政府出錢將精英醫生“養”起來,他表述為“精英醫生公務員化”。“首先要將這筆賬算清楚,政府究竟能養活多少人,就投入多少。將市場能夠自主運作的部分與之分開,交給市場自己去調節。政府要做的就是養活一部分德藝雙馨的精英人才,也就相當于公務員,然后讓這部分人去解決老百姓的基本醫療問題。當他們本身的生存能夠得到保障時,他們也就有條件去展示一個醫生的職業道德,憑良心和職業操守去對待他們的工作。”
3、醫生太累了,超負荷運轉難免不出錯
省政協委員、蘇州市衛生局局長府采芹坦言:“無德不成醫。作為一個醫生就要有懸壺濟世的品格。這是我們進醫學院第一堂課上老師教給我們的。”她分析,客觀上看,老百姓對醫生的期望值很高,普遍希望醫生道德非常高尚。可是忽略了醫生也是普通人,也有情緒化、身體不適等這樣那樣的問題。
“新一輪的醫療改革剛起步,很多細節還不明朗。但是,改來改去,有一點始終未能解決,就是醫務人員的工作量問題,超負荷的工作勢必會造成一定疏漏的呀!”府采芹說,前段時間她去瑞士訪問發現,瑞士的醫生一天接待病人只有1到2個,“反觀我們的醫生護士呢?制服穿上了就沒歇腳的功夫,司機疲勞駕駛尚且會出車禍,何況是技術要求極高的醫務工作呢?一旦出了問題,千夫所指,醫德立刻成為大眾責問的焦點,我真誠希望我們的大眾能夠對醫務人員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醫改之路并不僅僅是某個行業某個團隊的事情,需要社會大眾共同營造一種和諧的社會風氣。” (趙柏戀茹 石小磊)
民調
醫療體制改革比教育醫生更重要
揚子微博議題:前不久的“徐寶寶”事件社會反響如此巨大,為什么?省政協委員孫達華說,這是因為大家都在問,醫生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跑哪去了?今年兩會,他的一份提案就叫《要加強醫生的職業道德教育》
網友回復(節選)
天邊的夕陽:我是一名醫學院學生,以后會成為一名醫生,希望公眾能夠更理智地看待醫生這個行業。
風少ICEKING:我也是學醫的!!!一定要當個好的!!!
gregie:應該不僅僅是醫生。整個社會都要提倡職業道德,規范意識。在責任缺失的時代,人的核心素質往往很重要。
張耿:比醫護人員更重要的是醫療體系的改革,還有政府的投入,公共投入不足是看病難、上學難和交通難的主要原因。
青菜湯面:關鍵恐怕不是教育的問題,而是醫療體制的問題。
潛軍事:醫德這個標準很難評判,還得看每個人每天的情緒如何呢,沒有人真正能做到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
默默小雨:確實是要加強,但光靠教育很“形式”,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趙柏戀茹 石小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