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走穴”引發的責任和利益紛爭尚需配套措施明確
一位新民的骨盆骨折患者需要緊急手術,手術的難度很大,在當地無法完成。怎么辦?當地醫院向沈陽醫學院奉天醫院發出求助,經認定批準,骨科主任樸成哲利用周末時間趕到新民,手術做得很成功。
讓醫師自由行醫,被看做新醫改的突破口之一。日前,衛生部發布了《關于醫師多點執業有關問題的通知》,這意味著今后更多的患者可因此受益。10月15日,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醫生、院長和相關管理部門人士。
適度“松綁”不等于鼓勵“走穴”
一些專家像“空中飛人”,節假日滿天飛,到處做手術,這種“走穴”現象仍不被政策所允許,即允許“多點執業”不意味著對醫生“走穴”的放開。
[醫師多點執業]
原則上應在同一省級行政區內,且地點不超過三個。這與通常所說的“走穴”有很大不同,“走穴”往往針對某個專門的病例,是短期行為,而多點執業的醫生則是長期在注冊醫院服務,定時、定點、定期的參與查房、會診、出診、培訓等,對方便百姓看病和系統地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更有意義。
實行多點執業后,醫生所在的大醫院增加了收入,“松綁”后的醫生也可以到自己注冊的其他醫院光明正大地診療,并獲得一定的報酬,“這在某種程度上能改變過去以藥養醫的狀況,實現以技養醫。”業內一位資深人士說,目前在沈陽,專家受邀出去做一臺手術,費用從千元到五千元不等,有的甚至更高。如果同時在兩三個醫院執業,每月多做上幾臺手術,“這樣光明正大地賺錢,肯定比提心吊膽地拿藥品回扣要好得多。”這也將有力地促進醫護人員鉆研業務,提高水平。
[“解禁”之利]
患者醫生醫院三方受益
讓大醫院醫生到基層執業,首先讓患者得益,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大專家的診療服務,不僅方便,還大大節省醫藥費。在過去,規定醫生只能在一個地點執業,超出范圍即為非法行醫,所以每次會診必須經過審核、備案等多道手續。此次多點執業“破冰”,專家可以正式到小醫院定時、長期“坐堂”,這對緩解百姓看病難題肯定有利。
勿庸置疑,基層醫院對此也“熱切盼望”。大東區衛生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煜說:“現在基層醫院往往差的不是硬件,最缺的是人。雖然不為我所有,但能為我所用。”如果能允許大醫院醫生到基層醫院注冊執業,無疑對于均衡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技術水平有益。
對于專家來說,同樣皆大歡喜。樸成哲說,這樣做不光能增加收入,而且能遇到不少疑難雜癥,且手把手地為醫生現場教學,“成就感很大!”
[“解禁”之惑]
仍需明確具體操作規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當一問及“如果符合條件,你會不會馬上去基層醫院注冊”時,多數專家表示“仍需觀望”。
一位專家舉了個例子,一位專家受邀做手術,但術后患者出現嚴重感染,結果院方把責任推到專家身上。“萬一出了醫療事故,風險、責任怎么界定?”同時,多點執業后,醫生在“老東家”和新地方的工作時間如何分配,是不是會影響到在本院的工作,醫院會不會不愿意,或者設卡?
基層醫院同樣也表示“需觀望”。一位社區醫院院長說:“我們希望和一些適合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生簽訂協議,并通過支付一定的報酬讓他們長期穩定地在社區醫院工作。”但在與大醫院的利益平衡、醫療質量和安全、政府補貼支持等方面,具體操作和管理上仍有許多應當規范和探索的問題,需要形成制度上的保障。一家大醫院的院長表示,醫院將等待省、市相關具體操作的規定和要求出臺后再有所動作。(朱曉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