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捐獻器官數量有限,器官緊缺已成為中國器官移植發展的瓶頸問題。據報道,中國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日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衛生部聯合宣布啟動建立人體器官捐獻體系,并在廣東、天津、上海等10個省市開展試點,以緩解人體器官移植發展遭遇的瓶頸,推動中國器官移植事業健康發展。
捐獻緊缺事出有因
為何器官捐獻如此緊缺?
一是需求量急劇膨脹。目前,我國人體器官移植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每年約有150萬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隨著診斷條件的改進,這一需求數據還會上升。
二是供應量嚴重不足。我國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隨著交通事故發生率的大大減少,加之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病人的死亡率大大降低,潛在的捐獻器官者數量自然也隨之減少。
三是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和“死要全尸”的傳統觀念影響,要么死者生前不愿意,要么死者身后家屬不同意。
四是移植器官的要求比較高,并非所有人都符合器官捐贈條件。例如,捐助者不能受過嚴重內傷,器官必須完好,同時還必須是通過腦干測試證明死亡的人,其器官才能被考慮用于移植。
西方國家的做法
破解器官捐贈供求失衡之舉,唯有不斷完善我國的器官捐贈制度。在這方面我們不妨參看一下西方國家的做法。
構建由職業勸捐員組成的協調制度。西班牙實行“柔性”捐贈原則,即使死者生前表示愿意捐贈,家屬仍有權拒絕醫院最終獲取器官。在西班牙,相關組織培養了大批精通溝通技巧的協調員,與特定病人家屬取得聯系,幫助他們作出捐贈器官的決定。因此,西班牙的器官捐贈率位居世界第一,每100萬人中有34人捐贈器官。
建立“默認同意”的器官捐贈制度。在英國,有關機構大力借助媒體和輿論宣傳,通過議會辯論的形式,在吸納廣大民眾意見的基礎上,注意勸告的方式,形成了“默認同意”的器官捐贈制度。事實表明,推行新的制度后,公眾對于捐贈器官的態度和觀念正在發生變化。61%的受訪人支持“默認同意”這一新器官捐贈制度,較之于此前的26%可謂一大進步。
開展全國性的捐贈活動。在美國,衛生部門一方面呼吁企業、工會和其他雇員組織鼓勵員工捐獻器官,另一方面在全國范圍內發放捐獻卡,登記人們死后愿意捐獻什么器官或組織,并將他們的意愿告訴家人或親戚,在此基礎上建立記錄捐獻者意愿的全國性電子名錄。
研究適合中國的捐獻制度
在汲取外國經驗的基礎上,我國可以研究一套適合自己的器官捐獻制度。譬如有人建議給予器官捐獻者或其家屬一定的補償;比照獻血者,器官捐獻者可以免費獲得輸血機會,器官捐贈者家屬以后若需器官移植,亦可優先獲得;還可采取減免死者搶救費和喪葬費等方式給予死者家屬適當的補償。
為了消除家屬對捐獻器官的心理障礙,杜絕器官買賣的黑幕,衛生機構可以對等待接受器官移植者的信息進行公示,按報名時間和病情危急程度排隊,消除人們對捐獻器官可能存在黑幕的猜疑。這樣不僅可保證捐獻者的家屬能夠得到合理補償,還有利于在社會上逐步推廣器官捐贈的意識。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會的陳忠華教授曾疾呼:“擴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范圍,尤其應加大更適合國情、符合社會倫理的心臟死亡器官捐獻研究,提高器官捐獻水平。”誠然,建立一套適合中國當前法律和倫理環境,又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器官捐獻體系,是擺在移植醫學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器官移植患者迫切渴望解決的一道生死命題。(楊紅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