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三日電(記者 曾利明)“中國內地近期發生的多起醫患糾紛已出現暴力化、群體性事件的特點,有的事件中醫鬧等專業組織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既讓醫務界擔憂,更需要法學界關注。”這是參加中國醫師協會南平“六·二一”事件研討會的醫學、法學界專家對當前醫患糾紛事件做出的評價和建議。
今年六月以來,內地連續發生多起醫患糾紛事件:六月一日,河南省武陟縣一產婦在縣婦幼保健院分娩時,因發生羊水栓塞不幸身亡,其家屬糾集近六十人圍攻保健院達數小時,院長被打。
六月八日,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國土分局局長之女,在杭州市第一醫院門診公共場所自行墜樓。雖經全力搶救,但終因患者傷勢過重死亡;其父率百余人到醫院圍攻打砸,造成醫院六人受傷。
六月二十一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鎮楊厝村村民楊俊斌因“雙輸尿管結石伴雙腎積水,右腎多發結石”入院手術,術后十小時病情突變,經搶救無效死亡。其家屬當即扣押了參與搶救醫師,召集三十余人來院毆打侮辱相關醫生,患雙方發生嚴重沖突。當地政府要求醫院向患者支付二十一萬元人民幣平息事態,而醫生不滿事件處理結果,進行集體上訪。
與會專家稱,這些事件中,患者對醫生施以暴力,參與人數眾多并有“醫鬧”參與;在個別地區,“醫鬧”已成為一個職業,其分工、目的明確,通過極端措施,獲取醫院高額賠償,而患者家屬也利用醫鬧來發泄情緒和解決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劉鑫指出,南平事件是一次非理性維權方式。目前,解決醫患糾紛有院內調解、醫療事故鑒定及司法訴訟等多種正規渠道。但在南平事件患者家屬為何采取最簡單和激烈的對抗方式,來要求醫院賠償和發泄情緒,值得認真反思。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博士鄭延譜認為,這表明醫患雙方缺乏最基本的互信。由于醫患醫療信息不對稱,患者的訴求和主張往往得不到滿足,又沒有有效的機制來化解醫患之間出現的潛在矛盾,就有可能出現通過過激的方式來維權的現象。
專家分析稱,目前中國缺乏處理醫患糾紛的第三方機制,患者認為維權的成本和時間過高,而不愿通過正規的途徑去解決。特別是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由醫學會組織醫院專家組成,使得患者對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信心不足。
特別是發生醫鬧后,有關方面一般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花錢買平安,甚至采取以犧牲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來求得安寧;政府在介入處理醫患糾紛時為平息事件、為求穩定,要求醫院賠償已成為一種慣例。這暴露出中國醫療法律制度還有待完善,醫務人員的權益保障、醫療機構正常診療秩序的維護是法律的盲區。
中國醫師協會會長殷大奎強調,當前醫患矛盾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損害了醫務群體對職業的信心。他呼吁,醫生要依法行醫,病人也要依法就醫,營造良好的診療秩序。(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