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甚至是李開復創業的一個重要推手,2009年他們溝通的一個重點是互聯網。在過去,制造業大佬郭臺銘的思路是“硬的才是大生意”,軟件、互聯網不是大生意。2009年5月,郭臺銘甚至專門跑到北京找李開復聊Google的商業模式跟文化,“我都不是很確定軟件跟互聯網到底能不能賺很多錢,這次我相信了。”郭臺銘曾經問李開復,你會不會出來開這樣一個公司,我很想來支持你。
李開復又去找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YouTube創始人陳士駿以及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時,也得到了他們的投資支持。柳傳志提了個問題給李開復:你把創業者跟創業想法分開了,會不會讓他欠缺激情?李開復做了一個簡要的回答。一個月時間,李開復已經湊齊了前期所需的2億元資金。
【李開復說:“這次離職充滿了危機。”】
采訪結束時,我們問李開復:“在你職業生涯中,哪一次是你最兇險的一跳?”
李開復說:“還是微軟那一次。”
但是,李開復的創業一跳,最“兇險”考驗在后面。
李開復從2008年夏天開始考慮結束自己的經理人生涯,從一個大學教師,到加盟蘋果、SGI、微軟,并最終成為谷歌的全球高級副總裁,李開復的職業經理人之路在谷歌已經走到了最高點。但是在度過開創谷歌中國的激情時期后,在谷歌的最后一年李開復萌生退意。與微軟一樣,谷歌在中國的商業運作被諸多政治因素所影響,而谷歌在全球的一貫做法又與中國當地的政策有著種種沖突,這導致谷歌在中國動輒被罰,微軟在中國受挫之后,比爾·蓋茨和鮑爾默還不時前來中國修補示好,而谷歌公司的兩位創始人布林與佩奇至今尚未踏上過中國的土地。
他最初的選擇毫無懸念,像許多職業經理人那樣籌集一筆基金從事風險投資,就在他快要找到投資人的關口,雷曼兄弟轟然破產,計劃中的風險投資基金頓時沒了下文。不與谷歌續約又不去做投資,擺在李開復面前的路剩下三條:去另外一家跨國公司,去民營企業,去創業。
這四條路徑也是“打工皇帝”唐駿眼中的明星CEO的關鍵退出路徑,甚至是“一種無奈”,唐駿向《中國企業家》解讀說,去跨國公司,“你必須要比原來的企業好一點,職位要稍微高一點,一般都是很難。關鍵是,你是微軟的,到IBM還不一定做得來,IBM還不要你,HP的你到微軟來,微軟也不一定要你,這個很尷尬。”
去民營企業,唐駿說,“民企的道路是非常坎坷,艱難,而且是很不容易,不是一般的水土不服,會有很大的差異,不能叫落差,巨大的差異。”
去創業,唐駿認為,“這是最艱難的路徑。要做出一個三到五家的相對來說有那么一點點小成功的公司,是很難的一件事,也許一家都做不了。難題在這個公司是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復制的商業模式。”
選擇最險那條路的李開復在拍攝照片時,向我們吐露了心聲,“我不想再有老板了!”
他想過用一小筆資金從事天使投資,這是因為他看到美國科技創業公司有40%的投資來自天使投資。美國硅谷的創業模式是建立在一個信息流暢、人脈資源豐富的環境之下,“因為聰明人都認識聰明人,很開放,愿意分享信息,有Idea找一個VC,有人幫你牽線,你自己牽線,一下就拿到錢”。而“中國人相對比較不愿意分享信息,我有好的點子,我不告訴你,我認識好的人,我自己留著,我不介紹給你”。
不過李開復并不甘于做單純的天使投資人,“可以說周鴻、雷軍,或者鄧鋒在扮演這個角色,李開復加入這個行列。但是從三個天使變成四個天使,幫助不大。”他想,“能不能規模化天使?”
今年6月,李開復在住院的時候回想自己這一生,“哪些時代我最快樂?”得到的答案是“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創造Google中國的時候,還有就是創建微軟研究院的時候,這兩年是我最快樂的時候。”于是他想到了做“一個公司是我永遠在創造公司。”
兩者結合,他決定做一個創新工場,批量制造創新公司。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行業是創新工場重點關注的項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