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促進消費拉動內需的一項重要舉措,家電下鄉工作自2009年2月1日在全國推廣以來,各地積極開展工作,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十分踴躍,成效顯著。 然而,由于補貼產品種類、參與下鄉的生產和流通企業、農民購買數量等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各環節工作協調難度增大。不少農民反映,有些地區出現了補貼兌付 不及時、假冒家電下鄉產品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財政部會同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環境保護部、供銷總 社、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等家電下鄉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制定了《家電下鄉操作細則》,大幅度簡化了家電下鄉補貼審核兌付程序,并對提高家電下鄉產 品質量、完善售后服務以及加強生產銷售企業的監督管理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購買須知
下鄉產品價格不得高于限價
問:農民在選購家電下鄉產品時應當注意哪些事項?
答:農民在購買家電下鄉產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項事項:(1)到懸掛有“家電下鄉指定店”標牌的銷售網點購買家電下鄉產品;(2)每個家電下鄉產品都附有與 產品唯一對應的“家電下鄉產品標識卡”,粘貼在產品說明書封面的指定位置;(3)每個家電下鄉產品都粘貼有專門的家電下鄉產品標識;(4)應當索要正規發 票;(5)查看要購買的家電下鄉產品銷售價格是否超過該產品的中標最高限價。
問:如何辨別真偽銷售網點?
答:目前銷 售網點備案審核嚴格,但總體上必須符合以下四個的基本條件:(1)必須是中標銷售企業的直營、加盟或授權的網點;(2)必須具備開具稅務發票的條件并照章 納稅;(3)必須具備銷售信息審核錄入系統條件;(4)銷售規模及服務水平居所在地區的前列,具備送貨、安裝調試、維修保養等服務能力。
問:目前家電下鄉產品的限價如何?
答:下鄉產品最高限價如下:彩電3500元,冰箱(含冷柜)2500元,手機1000元,洗衣機2000元,壁掛式空調2500元,落地式空調4000 元,儲水式電熱水器1500元,燃氣熱水器2500元,太陽能熱水器4000元,電腦3500元,微波爐1000元,電磁爐600元。此外,農民可以享受 補貼的每類家電下鄉產品每戶農民限購2臺(件)。財政部門對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給予產品銷售價格13%補貼的資金。家電下鄉產品銷售價格不得高于產品中 標價格以及市場同期同類產品價格,但可以隨成本下降及供求因素按低于中標價格銷售。
補貼須知
補貼資金15個工作日內兌付
問:農民在申請補貼時需要帶什么證件?
答:根據《家電下鄉操作細則》規定,申領家電下鄉補貼應當備齊以下材料:(1)購買產品的發票;(2)購買人居民身份證和戶口簿(或公安戶籍管理部門出具的證明);(3)家電下鄉產品標識卡;(4)購買人糧食直補專用存折。沒有糧食直補專用存折的,可用其它儲蓄存折。
問:農民最快什么時候可以拿到補貼?
答:自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7月31日,內蒙古、遼寧、大連、黑龍江、安徽、山東、青島、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陜西、 甘肅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率先進行家電下鄉補貼資金審核兌付改革試點,實行銷售網點代理審核并錄入補貼相關信息,鄉鎮財政所確認并兌 付補貼資金的辦法。
其中,銷售網點必須留存產品標識卡、購買人戶口簿(戶主頁及本人頁)、購買人身份證、購買產品發票、儲蓄存折等復印 件,并在農民購買家電下鄉產品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將上述資料提交指定的鄉鎮財政所辦理補貼兌付手續。而鄉鎮財政所對銷售網點提交的相關材料,也應當在7 個工作日內確認完畢,并將補貼資金撥付到農民的儲蓄賬戶。
財政部規定,在確保資金安全的情況下,各地可創新補貼程序,采取銷售網點代理審核并墊付補貼資金,再與財政部門清算的方式,確保農民提出補貼申請的15個工作日內,補貼資金必須兌付到位。
售后保障
下鄉家電同樣享受“三包”
問:家電下鄉產品的售后服務如何保障?
答:《家電下鄉操作細則》指出,中標生產企業要切實履行投標時關于售后服務的承諾,包括落實售后服務“三包”規定,提供售后服務電話,5日內解決家電產品故障,5日內難以解決的應當提供備用機,對地域廣大和農戶分散的鄉村開展巡回維修服務和集中培訓服務等。
與此同時,中標銷售企業要增強網點的銷售服務功能,嚴格履行流通企業承諾,嚴格執行國家“三包”規定,建立適應農村市場特點的物流配送體系,提供適合農 民的售后服務,設立24小時免費服務熱線;負責所售家電的安裝調試、使用輔導,要做到包教包會;滿足用戶服務要求,實現縣市用戶24小時之內、鄉村用戶 48小時之內、偏遠鄉村72小時之內上門服務。
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將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部門“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網絡以及 商務部門“12312”舉報投訴中心的作用,進一步擴大消費者協會分會、“12315”消費維權聯絡站、消費投訴站(簡稱“一會兩站”)的覆蓋面,及時受 理和依法處理消費者對家電下鄉產品的投訴舉報,切實維護農村消費者合法權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