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青少年寧愿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是不是家長與他們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與溝通?是不是老師的教育方式和內容過于陳舊?
“網癮”之說再掀波瀾。由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城市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的14.1%,約為2404.2萬人。
其實,“網癮”這種說法本身就值得商榷。現實中,書蟲閱讀被看作是一種美好習性,影迷看電影被視作優雅享受,甚至我們對家人嗜好抽煙喝酒也漠然視之,同樣是癡迷一種東西,為什么到了上網這里,就成了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了呢?
再說了,即便存在“網癮”,有沒有2400萬之多?這關鍵在于“網癮”的標準。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的說法,重度網癮青少年平時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為135.5分鐘;而前段時間還有專家說每周上網40小時以上即是網癮;2008年推出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則將每天上網6小時且連續三個月視為網癮。如此混亂的“標準”之下,焉能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這是嘩眾取寵,還是另有圖謀?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但凡那種極力主張“網癮是疾病”的所謂專家,往往與網癮戒除機構有關。媒體也曾報道,戒除網癮已悄然成為一個擁有300多家機構,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產業。這也就難怪有那么多專家處心積慮地夸大網癮的危害,人家看到的不是網癮,而是生意。這些網戒機構的電擊、吃藥、暴力等手段讓不少青少年身心受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戒除網癮時所遭受的傷害,比網癮本身帶來的傷害更嚴重。
網絡是一種劃時代的新技術、新工具,其本身并沒有原罪,只不過是欠缺自控能力和分辨能力的青少年有時會使用不當而已。應該承認,青少年沉迷網絡的現象的確存在,尤其是很多青少年陷于網游的泥沼不能自拔,“網游癮”才是真的癮。可是,大家往往把長時間上網者均視作網癮患者,不管他們是在玩網游、看視頻,還是只是在和別人QQ,又或者僅是在瀏覽新聞、閱讀信息。網絡是一種日常工具,尚有瀏覽新聞、聊天交流、學習充電等多種用途,在很多情況下,網絡成癮只能算是一種“行為依賴”。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網癮看作一種“病”,并把“治病”當作一項產業,那么,互聯網本身就面臨被妖魔化的境地,而上網的青少年也面臨“被網癮”的尷尬,甚至變成戒除網癮這一產業的犧牲品。
同時,我們也不妨稍作反思,為什么青少年寧愿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把時間投入虛擬的網絡世界?是不是家長與他們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與溝通?是不是老師的教育方式和內容過于陳舊?摒棄現實而沉迷網絡,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現實已經相對失去了吸引力,而網絡世界里提供了現實中缺失的東西。上課、補課、作業、考試……他們的生活苦悶而單調,家長不理解,老師不體諒,學校不關心,可網絡的世界里沒有這些郁悶。
可見,就算真到了網癮的地步,病根也是在網外,最該反省的不是那些沉迷于網絡世界的青少年,而是家長、學校和社會,可以說,青少年是被逼到網絡世界里去的。“望子成龍”的家長總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老師和學校只關心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忽視了學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社會上,滿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人際交流的公共設施和活動又有多少?
這些網外的問題不解決,即便再建立1000家網戒機構,也化解不了青少年的網癮,就算是能戒,他們也許還會出現手機癮、PSP癮……網癮化解之道,終究還是在網外。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