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日,“網絡實名制”再次被人提起。
此次舊話重提的是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副司長庹祖海。在日前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上,庹祖海透露,相關部委正在研究網絡實名制以及網絡內容分級管理、網絡虛擬財產、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預防和矯治網絡沉迷等問題。
網絡實名制首次被熱議是在2003年。當時,清華大學新聞學教授李希光在談及新聞改革時提議“人大應該禁止任何人匿名在網上發表東西”,引起網友一陣嘩然。
此前有報道稱從8月初開始,新浪、網易、搜狐等網站開始要求新注冊網民提供真實姓名和身份證件號碼,暗指國內悄然興起網絡實名制。但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卻隨后對這一說法予以否認:“只是注冊,不是實名制,這也是國際慣例。”
現在,文化部卻又對網絡實名制有所表態。不僅相關部委對“網絡實名制”存在不同意見,在新浪網舉行的互聯網實名制大討論中,網友的態度也各不相同。81.9%的網友認為網絡實名制會限制網民在網上的自由發言權。與此同時,不少網友和專家卻認為實名制很必要,是未來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對于文化部的此番表態,通信業專家、飛象網CEO項立剛認為是否實施網絡實名制并不屬于文化部管轄,而是工信部、公安部等其他部委的職責。“互聯網就應該開放。實施網絡實名制并非易事,牽扯面太廣,各方利益不一致,技術成本較高。實名與否關系不大,因為通過IP地址同樣可以找到發帖人。”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互聯網專家呂本富表示,“網絡實名制是把雙刃劍,好處是可以清理網絡這個大泥坑,但壞處是在清理之后,網絡會失去很多趣味性。”
“在中國可以分不同對象、不同網絡業態實行網絡實名制。比如在一些涉及敏感話題、網上交易、嚴肅交友等方面就可以嘗試。”國政通CEO楊寶升建議。
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張雷撰文表示,實行網絡實名制的目的并不是限制人說真話,而是限制人不負責任地亂說話。從技術層面來說,網絡實名制應該是前臺匿名、后臺實名。
“前臺匿名、后臺實名”即用戶在互聯網的活動與之前沒有任何區別,但在后臺存儲了其真實資料,這樣用戶不僅可以繼續利用互聯網的虛擬特征,同時也能保證監管部門從根本上控制網絡暴力等情況的發生,做到有源可查。
國政通推出的“身份通”就采用“前臺匿名、后臺實名”形式,即由用戶發起或授權提交包括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相關個人信息,經權威數據庫核查比對后,生成一個沒有含義、用戶專屬的保護號碼,是用戶身份信息集合體的虛擬表現。
據悉,目前“身份通”用戶已突破2000萬,主要服務于電信、金融、快消、交通運輸、政府機構及互聯網中,其中互聯網主要集中在B2C、C2C、誠信交友等領域。“在誠信交友網站中,擁有‘身份通’的用戶其交友的成功率與可信度比普通用戶高出近七成,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于其他電子商務用戶中。”楊寶升表示。
不過,2000萬相對于數以億計的互聯網用戶還只是滄海一粟,“如何通過更廣、更寬的渠道讓外界了解并使用‘身份通’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楊寶升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