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兩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均提及3G資費問題,一位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另一位是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婁勤儉表示,應該要求3G資費水平不能超過2G。常小兵則說,聯通正在制定全新的營銷策略,3G數據通信資費將明顯降低。
從當年的大哥大、尋呼機,到撥號上網、寬帶,無不經歷了一個從貴族到平民的過程,但是也必須看到,這些業務之所以能夠維持住貴族式的“體面”,很大程度是沒有成熟的可替代選擇。而如果運營商欲維持高資費,必然要犧牲用戶的規模性。運營商發展3G業務的重點就應該轉移到政府、企事業單位等集團客戶身上。
追求高利潤就沒有規模,追求規模就不能強求利潤,這已成為電信行業發展的規律。而3G業務需要規模發展,兩位業內人士的表態代表了3G向規律的回歸。
對于3G的高資費,有人將之解釋為,運營商的3G網絡不可能支撐這么多用戶,不得不用高資費把大部分用戶攔在3G網絡之外。而上述這種論調的潛臺詞則是,運營商稍一放開資費的閘門,就有無數的“剛性需求”涌現出來。
市場提供了與這種觀點相悖的現實。雖然運營商進行了大規模品牌和業務宣傳,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需求不足而非需求過剩。除了中國電信憑借良好的CDMA數據卡業務基礎,在3G數據卡領域取得過百萬的銷售數據外,3G推廣仍然困難重重。半年的3G成績單,也就是平均每省幾萬名用戶。
在“3G不可承受論”觀點背后,我們依稀看到了3G“神性”的復活。世紀之初,從歐洲發源一股3G牌照拍賣狂潮,3G成為了整個通信業的“彌賽亞”,所有人都相信,3G更高的訪問速率必將俘獲用戶的心。從2002年開始,伴隨著對3G熱潮的反思,我國電信業經歷了3G的祛魅。
但是,今年以來,伴隨著3G牌照的發放,3G又有被供上神壇的趨向:在全行業收入增長急速放緩的情況下,3G被視作撬起行業發展的支點。人們傾向于相信3G能夠創造大量的全新信息通信需求,相信HSDPA/EVDO階段的3G技術能力,相信中國的3G后發優勢,所以制定了各種激進的市場策略,設立了各種激進的市場發展目標,而有意無意忽略了,其實,我們面臨的社會信息化需求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必須看到,由于經濟發展水平所限,我國信息通信需求的主流仍是基本通話需求,即便是那些中高端用戶所第一追求的仍是信號覆蓋與通話質量。近年來,我國蓬勃發展的所謂移動互聯網業務其實是以WEB和WAP訪問為代表的類互聯網業務。此外,消費環境的信任缺失,也對3G的推廣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以移動夢網為代表的移動數據業務模式近年來一潭死水就是明證。
凡此種種關于電信行業發展環境的常識性認識,才應當是制定3G發展策略時的主要依據,而這些常識也更有助于我們對3G商業模式的探索。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