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日電 (記者 王槊)6月1日,國家工商總局宣布審議通過并公布了《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管理暫行辦法》。辦法中規定,通過網絡從事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的自然人,應當向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提出申請,提交其姓名和地址等真實身份信息。
工商總局宣布,此辦法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辦法中就網絡商品經營者和網絡服務經營者的義務,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的義務,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方面對網絡交易進行了規范。此套辦法的公布與實施,將更有利于規范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行為,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促進網絡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買家權益更受保障
此次公布的《辦法》中更多體現的是對買家權益的保護。網絡交易的不透明,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是網絡交易過程中最容易引發消費糾紛的因素。盡管各網絡交易平臺在規范賣家行為和保護買家權益上出臺了多項措施,但因為互聯網本身存在屏障特性,賣家對商品進行虛假宣傳和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且網絡交易平臺本身不具備法律職能,無法對違規賣家進行有效懲處。同時,一些出現在涉及到商品包裝、配送、運輸,以及退換貨等方面的問題時常難以界定,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費者對網購的擔憂。《辦法》中不僅要求賣家在交易過程中使用實名,且對賣家的義務進行了明確規定。《辦法》指出,網絡商品經營者和網絡服務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事先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者服務的名稱、種類、數量、質量、價格、運費、配送方式、支付形式、退換貨方式等主要信息,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確保交易安全可靠,并按照承諾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同時,《辦法》還對交易雙方的合同條款、消費投訴的依據,以及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上做出了相關規定。
更有助于賣家公平競爭
網絡交易中虛假信息和不規范行為的存在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擾亂了網絡交易行業的秩序,也給絕大多數合法經營的賣家造成了不良影響。網絡交易中的不法行為不僅包括產品的虛假宣傳和以次充好等,一些通過第三方手段刷信譽、刪差評等隱性行為不僅令買家防不勝防,也嚴重影響了賣家之間的公平競爭。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網絡交易平臺在技術或規則上存在漏洞,使部分不法經營者得以鉆空子,從中獲利。此次《辦法》對網絡交易平臺為賣家提供的服務做出了更多的相關規定,要求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的經營者建立網絡交易平臺管理規章制度,包括交易規則、交易安全保障、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良信息處理等,并對通過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及其發布的商品和服務信息建立檢查監控制度。
仍有細化必要,具體執行是關鍵
可見,隨著《辦法》出臺,個人網絡交易一直以來“無法可依”的局面將得到很大改觀。此次發布的為《暫行辦法》,說明未來仍有針對各種不同情況,不同網絡交易平臺進行完善和細化的必要。目前對于剛剛發布的《辦法》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具體有效地實施下去。這不僅需要工商部門的努力,網絡交易平臺提供商、互聯網內容管理部門,甚至網絡交易買賣雙方均是重要的執行者,實施的效果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幾方協作和共同努力的程度。
參與互動(0) | 【編輯:段紅彪】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