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突然發覺,通過互聯網輸送美國的價值觀,遠比派特工到目標國家或培養認同美國價值觀的當地代理人更容易。”對于互聯網在近日伊朗動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位美軍前情報官員向《環球時報》記者表達了如此直白的觀點,令人頗有些意外。互聯網上的沖突似乎在加劇,而美國的意識形態優勢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幾乎每一次沖突,發展中國家都陷于被動。“這一次,美國的確找到了它最擅長的戰場,利用互聯網監管問題與一些國家較真,不會像它以往直接干涉別國那么令人反感。而發展中國家常被逼得支支吾吾,有理也顯得沒理。”一位中國網絡問題專家說,這一點值得警惕。
美國要搞“全民網絡外交”
網絡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新事物,它的西方標準的言論自由與這些國家的轉型社會特征均形成一定反差,并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產生一定壓力。一旦西方國家試圖利用這種壓力,情況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和敏感。
克勞福德是曾就職于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的情報部官員。6月30日,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德黑蘭大選后的局勢突變,讓中情局駐中東地區的特工猝不及防,事發后再試圖向當地派人幾乎不可能,所以Twitter等網絡新工具一時間成了無可取代的影響手段,這讓中情局和其他美國機構嘗到了甜頭。”
但這并不是中情局首次嘗到這樣的甜頭。克勞福德講述了中情局兩年前悄悄拿古巴做試驗,以研究互聯網對一個國家民眾影響力的事情。“盡管古巴尚未向全民開放互聯網,但當互聯網上有人在卡斯特羅病情和‘兄弟接班’問題上大做文章之后,古巴政府很快發現民眾人心浮動。”克勞福德說,古巴安全機構事后對互聯網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在那段時間里,經常在網上發表“敏感文章”的人背景“不簡單”,他們受雇于美國情報或者其他聯邦機構,專門在網上張貼攻擊古巴體制、領導人情況的文章和假消息。此事讓古巴政府意識到,互聯網在開拓古巴國民眼界、獲得發展信息的同時,也飽含“深意”。
美國全球安全組織資深研究員喬治·史密斯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早在2000年包括中情局在內的美國政府機構就十分重視互聯網的作用。不過,最初階段中情局對互聯網的認識更多集中在“實用工具”上,比如說當年中情局有一份網絡間諜計劃,希望能借互聯網進入全世界各大公司、銀行以及政府機構電腦系統搜集情報。然而,隨著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運用,美國政府意識到,互聯網的真正效力是在其影響力上。史密斯說:“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有55%的美國成年選民及74%的網民稱,他們上網獲取選舉新聞和信息,或與其他人就總統選舉進行交流。‘臉譜’(Facebook)、‘我的空間’(MySpace)等社交網站以及YouTube等視頻分享網站的火爆,對美國觸動頗大,因為他們聯想到,互聯網同樣也可以對他國的政治形態產生影響。”
專事美國聯邦機構網絡技術與影響力研究的nextgov網站近日披露,國務卿克林頓·希拉里全力推行“互聯網外交”戰略,主張美國的全球外交推動不只靠外交人員,還要靠“全民網絡外交”,要鼓勵美國公民與外國人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實現美國的部分外交戰略。希拉里的外交創意顧問亞力克·羅斯盛贊這是“21世紀的外交創新”,將傳統的“政府對政府的外交”變成了“人對人的外交”。美國《新聞周刊》則評論說,希拉里對網絡新工具的熱情并不為過,“它們有望在那些目前令美國頭痛的國家推動民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