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通過互聯網征詢“草根”民意正成為中國高層決策的慣例。今年“兩會”前,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等多家知名網站聯手以“我有問題問總理”為題,向網友征集自己所關注的問題,盛況空前。
3月3日,全國“兩會”在北京如期拉開帷幕。此前,由普通網民唱主角的參政議政之風已先行在互聯網上預熱。包括央視國際網站上的“復興論壇話兩會”、新華網、人民網等知名網站發起的“我有問題問總理”等在內的多種形式的網絡互動欄目,吸引了眾多網民的關注和參與。而由中國記協主辦、新華網承辦的中華新聞傳媒網還專門推出兩會記者、編輯博客圈,網民可以通過兩會記者的博客,把自己對“兩會”的想法以及想問代表的問題告訴記者。互聯網正扮演著民意直通車的角色。
網絡擴展了兩會會場
網絡是直通車、網絡是投票箱,網絡是民生講壇。當互聯網與社會生活結合日益密切的時候,它就扮演了上述的角色。
通過互聯網,網民向總理提問:“溫總理你好!我今年27歲,面臨著婚姻問題,但現在我害怕談朋友了,因為談不起,人家都要新房,現在房價卻高得離譜……”“總理,我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覺得單純免除農業稅和提供農業補助不能解決農村面臨的關鍵問題……”通過互聯網,網民可以在一個虛擬的“人民大會堂”里召開網絡“兩會”;在門戶網站新聞后跟帖;在BBS、聊天室、QQ和MSN里辯論。
可以說,是網絡讓民眾參政議政的興趣強勢發酵。去年12萬條問題通過網絡提給總理,更足以證明近年來中國民眾特別是中國網民參政議政的熱情。在去年“兩會”期間,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CCTV4)開設了一個欄目,叫做“我有問題問總理”,短短幾天內,就吸引了12萬網民競相提問、建言。而在央視網站上開設“民聲議兩會”版塊,網民討論的是兩會現場的“細枝末節”。“溫總理首先向與會的代表委員們深深三鞠躬;吳儀在現場向民眾的道歉感言;賈慶林僅有7000多字的政協報告;70高齡的政協委員楊志福教授由于患有白內障而不能看清楚文字,所以通過給總理遞條子的方式來表述提案。”中國人喜歡“察顏觀色”,會場上代表們的一舉一動,被網民們放大并被賦予各種含義。
“每個人都有參政的愿望,關鍵在于有沒有這種方式和渠道。”在政協委員張曉梅看來,網絡為中國普通民眾表達意見提供了一個新“陣地”和新途徑。
網民熱衷網上“曬民意”
不可否認,互聯網在兩會中已發揮著民意直通車的作用。從深層次來說,它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
“網絡政治,其實質是一種民主政治,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新方式、新途徑。”“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不僅不會削弱國家的權威,反而會加強國家的權威。”這是最近在網上備受關注,發表于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的一篇談論“互聯網政治”文章中的部分觀點。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互聯網都使過去缺少表達渠道的人獲得了發表意見的平臺。而這種平臺其實就是一個協調機制,可以有效避免因利益沖突、文化沖突而激化的矛盾。”全國人大代表王學萍認為,網絡讓人聽到了很多以往聽不到的聲音,對工作幫助很大。一位政協委員說,她將提案初稿發布博客,竟有數萬人點擊閱讀,三百多人通過留言或郵件與她交流,使她的提案更完善。通過網絡與網民交流,已經成為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同民眾聯系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不受時空限制,方便快捷,效率高。
事實上,網民在互聯網上參政議政、指點江山、談是論非,這種沒有距離的交流,已大大開闊了公眾自身的視野,拓寬了公眾自身的思路,提升了公眾自身的素質。從中央到基層越來越多的官員習慣于在這里聽取民意,了解民情。無疑,互聯網政治的健康發展,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著重要的意義,對黨在信息化條件下與時俱進,加強執政能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有效管理不可忽視
在越來越重視輿論影響力的社會里,網絡輿論作為一個新的輿論陣地,受到從高層到基層、從官員到百姓的重視是必然的。
然而,互聯網政治是一個新生事物,還存在許多不足。畢竟,其承載的主體,網絡從出現那天起就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對信息的傳播,特別是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和突發性的報道中,表現出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優勢;另一方面,由于繞過了傳統媒體運作的“議程設置”、“把關人”等程序,分散了輿論,特別是一些流言、謠言和虛假消息的蔓延,這無疑將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穩定。因而,如何維護互聯網政治的良好生態環境,加強引導,加強管理,防止不良信息的傳播,防止不文明行為的消極影響,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鄒奕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