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是保加利亞漢語教學創始人張蓀芬老師40天祭日,按照保加利亞的習俗,索非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化中心漢語教研室與索非亞孔子學院一起,為張老師舉行了追思會。
張蓀芬老師的家人,索大東方語言文化中心主任費多多夫教授,孔子學院院長艾立山副教授,張老師教過的學生,中國駐保大使館文化參贊張忠華,以及目前在索大就讀漢語專業的學生等近百人參加了追思會。
艾立山院長首先詳細介紹了張老師平凡而又卓越的一生。他說,來保加利亞之前,張蓀芬在中國紅十字會醫療救護總隊參加抗日醫療救護;來到保加利亞后,張蓀芬女士在保加利亞漢語教學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1952年,她協助中國派出的漢語教師朱德熙先生,開始了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事業的奠基工作。她一筆一畫地刻寫教材,編寫會話冊子,整理有史以來第一部保漢分類詞匯詞典,一生共教出了400多名漢語學生。沒有張老師當年的基礎性工作,就不會有今天保加利亞遍地開花的漢語學習熱潮。為了表彰張老師對保加利亞漢語教學事業的杰出貢獻,索非亞大學2004年授予她教育界最高獎章——藍帶勛章,出席授勛儀式的時任中國駐保大使謝杭生稱贊張老師是“中保文化交流最優秀的使者”。
費多多夫教授說,張蓀芬出身于中國知識分子世家,在她身上,體現著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她不僅是中國文化的代表,而且用大半生時間經歷并感受了歐洲文化,她的一生,是一個文化交流現象。是她奠定了保加利亞“中國學”的基礎,沒有“中國學”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東方語言文化中心。
已經年過七旬的戈戈娃教授回憶說,張老師總是嚴格檢查學生們的作業,在學習上要求一絲不茍。她以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讓她的學生們終生難忘。
今年已年過60歲的瑪麗娜女士回憶說,當年她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小巧玲瓏的中國女人,總是帶著微笑,眼光中透著智慧,散發著知識的氣息。她給學生講解漢字和中國文化的時候,總是那樣地深情。張蓀芬老師具有很多美德,是她讓學生們了解了中國人的善良。多年來,瑪麗娜一直與張老師保持著密切交往,她說:“張老師就是我的第二個母親!”
僑居美國的多布琳卡老師特意發來了信函。她在信中說,40天來,她一直沉浸在失去她的老師、朋友、母親——張蓀芬的悲痛之中。她說:“我1958年作為保加利亞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開始選修漢語課。第一眼我就愛上張老師,由此也愛上了中國。我感謝上帝,讓我有一個幸運的機會,與張蓀芬交往了47年。別人一旦夸我中文發音很好,我就馬上說出張蓀芬老師的名字,因為功勞是她的,”
“我現在住在芝加哥,只要一看到中國人,就會想起張老師,就會覺得格外親切,”多布琳卡說。
上個世紀90年代來到保加利亞行醫的中醫大夫田女士說:“張老師在保加利亞生活了65年,無私地幫助過多少中國人,幫助過多少保加利亞人,數也數不清。在我的心目中,她是為中保兩國友誼作出很大貢獻的人。”
追思會最后,張老師的兒媳米爾卡女士,一邊給大家播放著張老師的照片投影,一邊講述著張老師的故事。她說:“我有一個世界上最好的婆婆,我一直把她當作親媽媽,她一直把我當作親女兒。”
追思會會場的桌子上,擺放著張老師當年一筆一畫刻印的教科書、詞典,正在學習漢語的大學生驚奇地翻看著……
一個人走了,一群人在想著她。人們對張老師的思念在流淌,一座看不見的豐碑早就豎立在了人們的心中,一座友誼的橋梁連接著遠隔千山萬水的國家和人民。(謝學敏)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凱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