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1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在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培養下,許多以優異華文成績畢業的人才,其華文水平并不能滿足企業界的需求。文章指出,新加坡教育在對待華文教育的問題上,是與時俱進,并有所作為的,缺乏學習和使用華文的環境造成問題導致畢業生們難以把在學校里掌握的語言基礎能力,轉換成市場需要的語言應用能力。文章認為,常規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內培養出企業界所急需的大量優質華文人才,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通力合作。
文章摘錄如下:
(新加坡)官委議員、中華總商會會長張松聲前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教育部的開支預算時,提到了一個令人不得不關注,也不得不擔憂的現象,就是在我國(新加坡)教育制度培養下,以優異華文成績畢業的年輕人才,其華文水平并不能滿足企業界的需求。
按照張松聲的說法,這并非是中華總商會秘書處在聘請職員時遇到的問題,而是總商會屬下133個商團會員,幾千家公司會員所面對的共同難題。假如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事實陳述,那就說明了教育部努力在雙語、雙文化制度下培養出來的雙語新一代,其實際運用雙語的能力,特別是運用華語華文的能力,與市場對其語言能力的需求還有段距離。
問題究竟是出在哪里呢?是我國(新加坡)實行多年的雙語制度本身出了問題了嗎?其實,這個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教育部多年來一直都在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和補充,比如雙文化教育的推出,就是為了補雙語教育之不足。
教育部長黃永宏前日(9日)在國會上宣布的新措施,如華語在全國考試中的口語考試所占的比重將提高5%到20%,將允許更多學生學習華文B,并培養一群對教學有熱誠的華文B教師,以及國家發展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傅海燕在國會上的進一步說明,再次顯示了教育部在對待華文教育的問題上,是與時俱進,而且有所作為的。
問題是出在如何把在學校里掌握的語言基礎能力,轉換成市場需要的語言應用能力上面。形象的說,就是如何把課本的語言,變成生活的語言的能力。
市場需要高水平華語華文人才,是因為中國已經崛起成為經濟大國。華語華文的市場價值和中國的綜合國力是成正比的,中國越強大,華語華文的價值就越高,這也是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華語華文教育的主要原因。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就曾多次提及,美國有不少公立學校有開漢語(華語)課程,而且數量在不斷增加。去年,20位在世的韓國前總理聯名上書總統李明博,要求盡早在小學實施漢字教育,而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也在今年初向教育科學技術部建議“將漢字教育納入小學教育課程”,是另一個例子。
因為實施雙語教育多年,我國(新加坡)在華語華文能力的競爭優勢方面,顯然比美國、韓國等國家強得多,問題是如何在鞏固現有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它。應該說,教育部不斷修正雙語、雙文化教育的政策方向是對的,但是細水長流的培養和提高中小學生的華語華文能力,并不能解決數千家公司缺乏華文人才的燃眉之急。
企業界之所以會遇到張松聲議員所說的“許多年輕人,華文成績不錯,甚至考到A1,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力不從心,錯字連篇,詞不達意”的問題,不少在A水準考試中華文成績優異的學生,在接下來幾年的大學生涯中,缺乏繼續學習和使用華文的環境,相信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
華語華文的經濟價值在國際市場中日益高企,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換言之,華語華文能力作為經濟生產活動中的一項技能,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對我國(新加坡)許多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
常規的教育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內培養出企業界所急需的大量優質華文人才,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通力合作才行。政府是不是可以考慮在提高生產力的前提下,由全國生產力與延續教育理事會出面協調,讓教育部或其他機構,如高等學府,與這些急需優質華文人才的企業合作,通過在職培訓或其他延續教育方式,提高其員工的華文應用能力,進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即便這只是一項應急措施,相信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紓解我國(新加坡)企業缺乏華文人才的困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