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30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8日發表署名文章說,使用母語或第一語言為學習媒介其實僅可作為一種過渡性方法,但不能作為學習雙語的主要途徑。因此,“以英學華”的建議不可貿貿然推廣。文章認為,華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還是應該回歸基本面,從實際的語言能力出發,從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的實際困難著手,由下而上地完善新加坡華語教育的體制。
文章摘錄如下:
英語家庭孩子在學習華語上所面臨的阻礙,可能不僅于學習動機和教學策略,導致相關瓶頸的原因還可能在于相關家庭在兒童成長期,未能妥善培養語言機制所導致的語言機能退化、變異或失常。
在雙語教學理論當中,以母語或第一語言教授目的語或者第二語言并非什么新概念。這種方法在成人學習外語時有人用之,但并非主流。更多學者提倡的是所謂的“直接法”,即以目的語教授目的語的做法。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學習一種語言最重要的是接觸和練習,學習者必須有足夠的輸入(通過接觸)才可能輸出(通過練習)。
使用母語或第一語言為學習媒介其實僅可作為一種過渡性方法,但并不可能作為學習雙語的主要途徑。這種過渡性方法有一定的先決條件,即相關雙語學習者的母語或一語必須到達一定水平才能使用。如果學習者的母語或第一語言的水平仍處于萌芽或發展期,學習者很容易產生語言混淆的現象而最終可能導致語言障礙。因此,近日來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與新加坡教育部長黃永宏所提倡的“以英學華”的建議應該嚴肅對待,不可貿貿然推廣。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應該進行以下幾項大規模的長期研究,以確認相關政策的可行性以及實施方法:
新加坡兒童入學前
英語和華語能力調查
所謂英語和華語能力調查不是指以往新加坡教育工作者慣用的問卷調查,因為問卷只能提供籠統和間接的信息,其設問方式和所給予的答案選項會左右作答的準確性,也很容易被作答者誤解。這是問卷研究的一大局限。這里所指的調查是實證性的語言能力調查、測試、分析和診斷,即采用一對一的口語訪談或測試,診斷學生在入學前的雙語能力。在了解了兒童的雙語能力之后,才決定相關兒童是否使用上述的方法。如果學生的英語水平已達到同儕的中高程度且華語低等,就不妨使用以英語學習華語的過渡性策略。如果學生的英語能力不高而華語能力也不足時,筆者認為還是應該以華語教授和學習華語。
英語為過渡語
華語教學策略與方法研究
這種研究應該從試驗研究的角度出發,結合漸進式行動研究模式,找出英語在華語課堂上的最佳使用點、使用量和使用頻率及其具體操作的方法。在操作方法方面,應該涉及并提出華語課堂英語指令語規范原則、英/華語概念銜接策略等。如果沒有這些研究結果作為使用英語的基礎,華文老師根本無從拿捏英語的使用程度和范圍,他們很可能一味以英語進行講授,最終背離語言學習規律和本質。
新加坡兒童語言發展研究
新加坡兒童的語言發展研究是一個較少為本地學者所關注的課題,在實行以英語教授華語的方法之前,對于這方面的研究應該重視。新加坡的語言環境十分特殊,兒童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其語言的發展在語言萌發期后受到相關環境的影響最甚。若能對新加坡兒童的語言發展規律進行追蹤研究,將能找出英語家庭孩子華語技能無法正常發展的原因。他們在學習華語上所面臨的阻礙可能不僅于學習動機和教學策略,導致相關瓶頸的原因還可能在于相關家庭在兒童成長期,未能妥善培養語言機制所導致的語言機能退化、變異或失常。
總而言之,任何政策推出前都應有充分的研究和周全的考量,華文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政策的推出或改變往往影響的是好幾代人,沒有嚴謹的論證與策略是非常危險和不成熟的做法。華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還是應該回歸基本面,從實際的語言能力出發,從課堂中老師與學生的實際困難著手,由下而上地完善新加坡華語教育的體制。(吳福煥,作者為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博士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