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的留學之路”,我們為您講述外國學生在成都的留學生活。張朱安,一個地道的法國小伙子,他15歲開始學中文,而今“蟄伏”在四川大學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已經3年有余。
第一次到中國蹬著自行車逛北京
張朱安的頭發是深黑色的,褐眼深邃,鼻梁高挺。他普通話說得很好,面對華西都市報記者,他習慣性地揉捏著右耳朵,“有點緊張嘛!
張朱安的中國情結,從高中時就萌生了。讀高中時,他所在的學校就開設了漢語課。雖然直到畢業也只認得不到500個漢字,但從中國前去法國讀書的好友卻讓他頗有好感!安蝗缒惴偶俑业街袊嫱姘?”他和朋友一拍即合,母親也很贊同兒子出國看看。
那是2000年冬日的一個清晨,飛機早晨6點就抵達了北京。張朱安興奮了一夜沒有入睡。到了朋友位于北京胡同的家,朋友媽媽已準備好了地道的中國早餐——牛奶和雞蛋。讓法國小伙子想也想不到的是,“雞蛋居然是放在牛奶里面的,簡直太神奇了!”
吃完飯,兩個小伙伴沒有睡意,一起蹬著自行車去游逛了,牽引著張朱安想要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的,便是那冬季里的雍和宮、天壇地壇還有香山公園了。
一個月游覽完畢,張朱安回國就讀了預科文科班后(和中國預科不同,是優秀高中生進入的公立學校),在巴黎東方語言學院攻讀了中文和日文的雙學位。
到廣州做交換生中文語言考級已過9級
10年前,第一次冬季到北京,張朱安被“冷”得夠嗆。5年前,他又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參加了到廣東中山大學的交換項目,那5個月,他說自己仿佛又到了“熱帶”。
全天的攻讀語言,“就好像中國學生留學要突擊英語,了解國外文化一樣。”張朱安也在那時領悟出了一套學習中文的方法。對他來說,翻字典已經是“小case”,他通過閱讀《南方周末》、看電視來了解中國語言!罢Z言是一種思維。”有時,張朱安覺得,中國的有些字詞還是需要放到語境當中去。
前段時間,張朱安在看一本書,書名叫《書里學不到的漢語》,里面講了一些中國的網絡詞匯,F在的他,完全能夠講出“囧”字、“打醬油”、“鳳姐”、“犀利哥”等時髦的語言了。
前段時間,他剛參加了中國語言等級考試,“就好像中國學生去國外要考托福一樣!彼嫉9級,準備在明年攻下最高級11級,說更加地道的“中國話”。
在張朱安看來,中、法的考試有什么不同呢?他說,中國語言考級考了聽力、閱讀、綜合、寫作和口語,前面三項居然是選擇題,以前在法國我從小就未做過選擇。老師更習慣讓學生對某觀點寫出自己的看法,而非限定了選項,限定了思維。
在川大讀研究生入鄉隨俗就是最佳學習
3年前,張朱安是經當地孔子學院選派,為專門學習如何當好漢語教師,來到四川大學讀研的。
為了自己的愛好,也為了將來的某天當個好的漢語教師,張朱安認真啃起了對與外國學生而言難嚼的《萬歷十五年》、《半生緣》、古書甚至佛經。朋友送了他一本《六組壇經》,這是中國第一部直接用漢語寫成的禪經語錄,讀后,他對其中的故事深感興趣。
平日里,張朱安是個“乖學生”,周末洗洗衣服、做做飯,義工和旅游不失為假期休閑的好方式。5·12地震后,他還志愿當西班牙國家報記者的翻譯,第二天就趕到了災區報道救援情況。成灌快鐵開通后,還搭車去了郫縣農科村,看那里的有機蔬菜和農家樂,感悟中國地道的民間風情。
“其實,不管是中國學生在國外,還是我們在中國,入鄉隨俗、與人交流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睆堉彀舱f,這是他10年學習中文領悟的語言學習的最高境界,他說,留學生可別在本國學生中“打圈圈”,F在,喜好交流的他有了很多中國朋友,自己也特別中意于成都人的好客與和藹。(肖笛)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凱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