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7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每年2、3月,是日本的考學季節,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神經。隨著華人二代的成長,華人也不再是考學季節的旁觀者,華人子女不僅是考學隊伍中的一員,更是最努力的競爭者。每年都有一批華人二代在考場上馳騁拼殺,發榜后捷報頻傳。
大學應考生臨考前的兩個月
今年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因受金融危機影響,顯示了“便宜、近、少”的特征。便宜,當然是指學費,學費便宜的國公立大學報考人數增多。近,指的是可以從家里去上學,不用另外租房子,增加一大筆費用。少,是指私立大學報考數的減少。因為報考一間私立大學,需要3萬多到4萬不等的報考費。依慣例,很多人一報就是10幾所,幾十萬驟然就消失了。由于日本只能報考一所國公立大學,所以很多人都只能將多考幾間來“保險”的目標,放到了私立大學這里。大學考試,從報名開始,如今各學校的報名表格都可以從書店甚至網上購買,十分便利,但從交費、填表,一應事務,都需細致完成。
不少華人子女也在今年迎來了高考的日子,下面是一個華人應考生阿亞在臨考前兩個月的生活。阿亞就讀的是一所私立高中,而日本其他高中生在臨考前兩個月的生活,也大抵如此。
從12月起,高三學生阿亞(18歲)就進入了不用每天去學校的日子。因為學校開始了臨考對策,即給高三學生寬松的時間空間,按照各自的學習進展,自我安排時間。
在日本重視升學率的高中,一旦進入高三,就是進入了臨考陣勢,這一年,不可以參加曾經熱鬧的課余俱樂部活動,也沒有修學旅行,一切都是以高考為主題。
2009年1月,阿亞入讀的東京都某私立高中,開始了不記出席率的授課。每日都有教師上課,但你可來可不來。之所以有這種情景,因為日本面向高考的私塾林林總總,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三,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參加了私塾的補習,學生可以根據適合于自己的學習范圍選擇今天是去學校還是去私塾。
據阿亞說,老師上課,不是一個班級一個班級地上,而是面向整個年級,由于很多學生都不去,所以即使面向整個年級,人數最多也就50來人。而可以自己在家背的世界歷史,更是只有一兩個學生。盡管這樣,老師也教得勤勤懇懇。
日本考大學,除了考全國統考,還要考各個大學所設的入學考試。當然,也有很多私立學校,可以根據全國統考的分數就直接錄取了。而國立公立大學以及部分私立學校都得重考。一些好的國立學校,以全國統考作為第一次考試,坊間稱此為“閉門羹”。如果全國統考的分數不夠,那么就根本沒有參加該大學入學考試的權利。全國統考的分數夠了,才可以參加今年2月25日和26日舉行的國公立大學第二次入學考試。
今年的日本全國統考在1月17日和18日舉行,據悉統考的平均分有所下降。參加這次考試的共有54萬人,英語聽力測驗的機器,照例在今年也出現了問題。在考試之前,阿亞的母親曾經想找個那種機器在考試之前讓他使用練習,但最終沒有實現,并且當聽了那聽力考試之后,發現也沒有這個必要了。全國統考的聽力十分簡單,因此一流的國立大學并不將它的成績用來算分,即雖然將全國統考的英語、國文、數學等成績作為第一次入學考試,但不算聽力考試的分數。
話說1月阿亞的生活以學校和私塾兩大塊為主,有時候還要從學校直奔私塾。但進入2月后,時間就非常寬松,一周只有周一和周六需要去學校聽古文課和漢文課(同樣不算出席率,同樣是任由學生自由),每次兩節課,而其余的時間,則完全是在家里復習了。2月起,私塾也都不上課了,將復習完全交在了學生們的手上,因為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薄弱環節,利用最后兩三周來進行最后沖刺。
阿亞是一個自覺的學生,他總是能自己安排學習時間,并且聽從老師的指教:不要熬夜學習,在家里要規律生活。在班會上,班主任告訴他們,因為考試是從早上9點來鐘開始,所以必須保證這個時間到考試結束的下午甚至傍晚這個時間段里,你的大腦是清醒的,而如果熬夜學習到半夜,看上去勤奮無比,但實際早上起不來,受生物鐘影響,該考試的時候卻瞌睡等等,那是考試大忌。
由于阿亞自己安排學習時間,所以家人表示,能為他做的就是安排生活。首先是吃得必須有營養,其次注意維持家中濕度,臨近考試一周前開始,不吃生魚片這種雖然有豐富營養但有可能吃壞肚子的食物。同時,家長還去了湯島天神許愿,祈愿他第一志愿合格。
家長是孩子身后的堅強后盾
光陰似箭,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來日的留學生,現在孩子們也到了考大學的年齡。
當年的老留學生,都是一貧如洗,赤手空拳來日本學習的,不僅要學習好,還要賺學費、生活費,有的還要往家里寄錢。不分晝夜地打工,夜以繼日地學習都是很正常的事。在“洋插隊”的艱苦生活中,這一代老留學生練就克服困難的勇氣,勵精圖治的志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勤儉持家的經驗,他們往往不僅在學業上有成就,而且在生活上也為家庭和子女創造了穩定的經濟基礎。
但是他們的子女就不一樣了,一般都是在日本長大,而華人家長又都很能干,都希望讓子女盡量生活得富足、幸福,因此華人二代基本上都是在和日本孩子同樣的環境中長大。當然他們在學習上也有上、中、下等差別,但是在生活和受教育等方面依靠父母,沒有了父輩的打拼精神,卻可以說是一個基本特征。
學習好的子女當然很省心也很省錢,如一名在長野工作的華人白領,兒子在1996年和他母親一起來到日本,后考入長野縣最好的高中長野高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在前十名左右,英語特別突出,在學校里一直是第一名。除了學習外,他也參加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初中時是網球俱樂部的成員,高中時是ECC英語俱樂部的成員。第一年高考這個孩子參加考試,沒考上東大,考上了早稻田大學法學部,在早稻田念了半年以后再考東大,就合格了。在談到孩子考上東大的感想時這位華人家長說:我們只是工薪階層,也沒有一直念塾,只是在中學三年時去了塾,高中沒有念,在決定再考東大以后,去了塾和預備校。他雖然考上了早大,但是他還有更高的志向,我們覺得應該支持他。
很多華人的子女,并不是一次就都能考上理想的學校的。在東京就職的李先生說,我女兒高中畢業后沒考上理想的學校,但是我覺得這對她來說不是壞事。常言道“絕處逢生”,去年連她所報考的最低志愿都考不上,這使她認識到競爭的社會是嚴酷的,和家里完全不一樣,沒有寵愛,沒有僥幸,甚至也沒有幸運兒。一分汗水一分成績,一分努力一個新臺階。這使原來認為學習沒有什么用處的她改變了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夜以繼日地發奮學習。在今年的考試中,她報考的所有大學幾乎全部合格,使她無論在學業上還是在精神上都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在談到做家長的感想時李先生說:開始的時候我對孩子不努力學習很著急,拿她和我們留學的時候相比,覺得她太不努力,太嬌慣自己。但仔細一想,做父母的其實也有一定的責任,比如說身在國外,無論語言上還是學習上都難以指導孩子,而我們的留學時代不是一種常態,像她們現在和日本孩子一樣生活才是常態。家長能做的就是盡自己可能幫助和鼓勵她。
如她這次報考了7、8個學校,光報名費就30多萬,而且有的學校要交“一時入學金”(20多萬日元到30多萬日元不等)。在日本的考學系統中,一般都是越好的學校發榜越晚,而你所報考的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發榜時間都比較早,但是發榜早的學校要求你在某月某日之前必須交“一時入學金”,才能保證你的學籍。如果你考上了第一志愿的學校,去了第一志愿的學校,已經交納的這筆第二、三志愿的“一時入學金”也不會退還給你。
但是李先生說,雖然女兒的這次考學中有五、六十萬日元是白花的,但是看她如此努力,考上了這么多的學校,做家長的也是很高興的。雖然這些錢看起來是白花的,其實不然,這是你對她的默默的支持和鼓勵,這會在客觀上給她安心感,在主觀上給她一種溫暖和力量,使她向更高的階梯沖刺的時候能更有信心。
華人子女奮戰私立中學、高中考場
一般說,日本的小學和中學大部分是公立的或國立的,私立的小學和中學分別只占0.8%和6.3%。因小學和中學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所以公立學校的學費和課本費都是免費的,而私立中學要交納昂貴的學費。華人子女考私立中學,不再是鳳毛麟角,而是華人社會的平常事。
據統計,到2008年底,在日華人隊伍已達70萬人左右,當然華人子女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少年隊伍。其中40%的華人子女是在日本出生,60%的孩子是在幼兒到高中時期隨父母來日的。這批中小學生中90%以上都在日本各地的公立中小學讀書,但在華人集中的地區,華人子女上私立中學讀書的人數較多,比例也遠遠高過日本社會的平均值。如在埼玉縣川口市的芝園團地,華人居民占30%左右,當地適齡的華人子女,有三分之二都入讀了私立中學。比例之高令人驚訝。
一位在私塾任教的日本老師表示,他接觸過考私立中學的華人子女很多,感到和日本的家庭一樣,華人家庭重視子女教育的也很多,如日本有很多“教育媽媽”就是圍繞著教育孩子打轉轉,送孩子學各種技能,考私立更是重點中的重點。這和中國家庭的“望子成龍”一樣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甚至是把自己的夢想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在他的印象中,華人家長在對孩子學習上,更舍得投入,一擲千金,但對日本學校的特色缺乏了解,孩子擇校時,只注重學校的偏差值、升學率,對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特色、學校的特點等等了解不夠,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也不夠關心。
但華人子女與日本同學則看不出什么區別,無論是語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一樣。如果非要找出區別的話,就是有的人有著一個中國名字,大部分的華人子女都會說或聽得懂中文,但如果不是特別提出來,沒人注意。所有的孩子大家都一樣,孩子在日本長大,在日本受教育,就已經融在了日本社會里,這里考學的競爭,無論是考中學、考高中還是考大學,都是主流競爭。
但一位對日本華人社會頗有研究的社會學者對華人子女考學的特色又有自己的看法。這位學者認為,以80年代后來日本求學工作的新華人為主的華人社群為例,對子女教育顯然比社會平均人群更加重視,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分析原因主要有,第一,這批新華人是中國社會的佼佼者,這批人中的大部分,出國前都受過大學或大專教育,這在當時升學率只有10%左右的中國社會,無疑是社會的精英,對教育有更深的認識。特別是這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因而這批人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會更舍得投入精力和財力,因為兒時的教育關系到一生的生命質量。第二,中國社會中獨生子女群的存在。由于經濟的飛速發展,由于社會上跟風、攀比現象普遍存在,中國城市人群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比例較高。這也會影響到海外華人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如國內孩子功課緊,學習強度大,海外華人就會想,若孩子在日本的學習不抓緊,以后回國跟不上怎么辦?為了孩子不落在國內孩子的后面,要加大孩子學習的力度,有這種想法的華人也為數不少。第三,移民團體對融入主流社會的渴望。由于文化不同,第一代移民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多大的成績,可以在大公司、社會要害部門工作,但從思想上被接受和生活上融入主流社會群體卻很難,移民社群總有一種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感、寂寞感,渴望融入主流社會,從而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起步階段就不輸給別人。(張石 杜海玲 李春雁)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