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萬諾沃出差回來已經快一個月了,但那句看似普通的話語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中無法拭去——“我們都有兩個祖國,這兩個祖國永遠在我們心中”。
伊萬諾沃有許多有意思的別稱:“紡織之都”、“新娘之城”、“第一蘇維埃之城”等等。然而,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這個小城還有著一種特殊的意義。因為,這里封存著一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這里發生過一些鮮為人知的“紅色往事”,這里曾保護過一批身世神秘的“紅色后代”……
第一個蘇維埃的誕生地
伊萬諾沃位于俄羅斯平原中部,在俄羅斯“母親河”伏爾加河上游。5月1日,記者驅車300多公里,來到了這個擁有40多萬人口的小城。伊萬諾沃早在17世紀就是一個著名的手工業村鎮,并于1871年正式建市。
20世紀初,伊萬諾沃的紡織工業迅速興起,并一直是俄羅斯的紡織基地。據本報記者了解,俄羅斯2004年全年共生產22.52億米棉織布,而僅伊萬諾沃州一地就生產了15.86億米,伊萬諾沃州的紡織品產量占俄總產量的70%以上。
因此,伊萬諾沃為自己贏得了“紡織之都”的美譽。又由于紡織工人多為女性,因此伊萬諾沃也被俄羅斯人稱為“新娘之城”。1985年,俄羅斯曾拍攝了一部名為《新娘之城》的電影,專門反映伊萬諾沃發生的故事。1996年5月22日,伊萬諾沃市議會通過的市徽就是“一位身著紅衣的紡織女工坐在那里手工織布時的情景”。
更值得一提的是,伊萬諾沃還是俄羅斯第一個蘇維埃的誕生地。1905年5月12日,伊萬諾沃-涅茲先斯克(伊萬諾沃市1932年前的名稱)爆發了五萬多工人的罷工。為更好地領導這次罷工,工人們選出了由100多人組成的工人代表會議(即工人代表蘇維埃),這就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蘇維埃的出現。
隨后,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才相繼建立了工人代表蘇維埃,有的地方還建立了士兵代表蘇維埃、農民代表蘇維埃。到了1905年10月,全俄政治總罷工和12月莫斯科武裝起義期間,蘇維埃已遍布全國,大顯威力。
5月1日上午9時,當記者趕到伊萬諾沃時,這里的民眾正在自發進行“五一游行”,游行人群高舉著蘇共的黨旗、列寧和斯大林的畫像。記者發現,參加游行的多為中老年人,在他們的眼神中,不難發現他們對“蘇維埃時代”的懷念。
意義特殊的“紅色搖籃”
初到伊萬諾沃,記者向當地的百姓打聽“國際兒童院”的詳細地址。讓我感覺高興的是,無論是街頭指揮交通的警察,還是在林蔭道散步的市民,均懷著極大的善意和自豪感,為我們指點通往位于城北的伊萬諾沃兒童院的路線。幾經周折,我們終于找到了伊萬諾沃體育大街21號,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大片連成一體的三層紅磚樓,這里就是聞名于世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由于5月1日是假期,所以當記者來到“國際兒童院”時,這里的學生和老師都放假了。在記者向教學樓的管理者說明身份和來意時,我們出人意料到受到了“特殊的禮遇”。教學樓管理人員專門打電話到“國際兒童院”博物館的館長庫茲涅佐娃家里,特地把她從家里叫到了學校。
沿著古樸的石板路,我們來到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主教學樓,在教學樓主入口的右側鑲嵌著一塊白色的大理石牌。碑文寫道:“1933年,在國際救助工人組織成員的倡議和斯塔索娃的協助下,為了救助歐洲國家那些被捕或被害的反法西斯主義者的孩子們,創建了國際兒童院。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歷史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20世紀的所有事件。”
教學樓的管理人員對記者介紹說,斯塔索娃是列寧的助手、俄羅斯救助工人組織的領導人。上世紀20年代后期,保加利亞、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共產黨員紛紛被捕,他們的孩子也陷入了非常危險的境地。伊萬諾沃的工人決定救助德國共產黨員的孩子們,他們籌集到了一些資金在德國建立了一個兒童院。
1933年,德國納粹頭子希特勒上臺執政,德國境內的兒童院被迫關閉。為了救助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伊萬諾沃的工人們決定在自己的城市建一所同樣的學校。1933年5月1日,伊萬諾沃的工人們利用經過兩年的義務勞動籌集到的捐款,終于建成了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伊萬諾沃斯塔索娃國際兒童院”,是一所由蘇聯創辦的專門撫養、教育世界各國共產黨人和烈士后代的學校。許多國家共產黨領導人的子女,如意共陶里亞蒂之子、西共伊巴露麗之女和南共鐵托之子等都曾經在這里學習和生活。幾十年來,該院先后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兒童,其中中國的孩子最多。
如今,這所學校已經更名為“俄聯邦所屬國家教育機構”(ФГОУ)。在學校內,教室、實驗室、手工制作室、籃球場和游泳池等一應俱全。從上個世紀以來,該校主要招收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的學生。他們都有比較相似的經歷:家庭貧困,父母亡故或父母喪失了撫養子女的能力。
目前,該校共有11個年級的360名學生在讀,學生畢業后可報考大專院校。據悉,該校正計劃招收其他國家的學生。校方已同中國駐俄使館磋商過,計劃從中國招收部分高中生,等他們畢業后再報考俄羅斯的高等學院。但這位管理員說:“無論這所學校的名字如何改變,當地市民仍喜歡叫它原來的名字——國際兒童院。”
揮之不去的“紅色記憶”
專門從家里趕來接待我們的庫茲涅佐娃女士頭發花白、性格開朗。她不僅沒有抱怨我們這些“沒有事先打招呼”的客人,相反,一談起“國際兒童院”的歷史便滔滔不絕。她在兒童院工作了39年,曾任該校負責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如今她主要負責兒童院博物館的工作。
兒童院的博物館其實就是一個面積約50平方米的房間,但里面卻承載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往事。博物館的四面墻都掛著各個時期的“老照片”,庫茲涅佐娃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
她指著一張照片問:“看見毛澤東了嗎?看見朱德了嗎?”記者仔細一看,教學樓上方的確有毛澤東和朱德的畫像,其下有一行詞語:“以地球上所有杰出的共產黨員為榜樣。”我們還看到了毛澤東的兒女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等人的照片。
庫茲涅佐娃館長一提起中國學生,言語中流露出無限的自豪。她說:“中國來的學生是兒童院的驕傲。因為中國學生學習很刻苦、自律、進取心強。我們非常自豪有中國英雄的孩子曾經在這里學習和生活過,他們后來都成為了國家很優秀的人才。”
記者還發現了一個“中國孩子的中文名字與俄文名字的對照表”。庫茲涅佐娃說:“當時,中國來的孩子們黑頭發、小不點,很可愛。他們沒有身份證,不知道他們的確切年齡,更叫不出他們的中國名字,我們給他們每人起了一個俄文名字。”
在這個對照表中,毛岸英對應的是“謝廖沙”。庫茲涅佐娃介紹說:“毛岸英是這些中國孩子中最優秀的,也是整個兒童院的‘孩子頭’。他當時還被孩子們選舉為共青團書記。而且,毛岸英就是在兒童院寫信給斯大林,要求以直接拿起槍奔赴前線的方式支援蘇聯衛國戰爭。最后,毛岸英成為蘇軍的一名上尉軍官,擔任紅軍坦克連的指導員,與紅軍一同打到了柏林。”
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100多名中國兒童在此接受過教育,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和女兒李敏;劉少奇的兒子劉允斌和女兒劉愛琴;朱德的女兒朱敏,以及林伯渠、任弼時、李富春、張聞天、瞿秋白、羅亦農、張太雷、蘇兆征、蔡和森、鄧發和王一飛等中共領導人的后代。他們在這里生活和接受教育,成長為新中國的棟梁之才。電影《紅櫻桃》講述的是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曾就讀于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一群中國孩子的遭遇,這群孩子的原型是中國老一輩革命家的子女。
在通往“國際兒童院”博物館的二樓走廊里,記者發現了一張標有85個紅點的世界地圖,象征著來自世界85個國家的學生曾在這里生活和學習過。在地圖上方用俄語赫然寫著兩行大字:“我有兩個祖國,她們都在我心中”——這就是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歷史,一段永遠續寫不盡的歷史。
令人難忘的“紅色友誼”
庫茲涅佐娃女士說,2003年恰逢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建校70周年。俄中友協、俄紅十字會和伊萬諾沃市政府等單位共同組辦了蘇聯解體以來規模最大、最為隆重、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校慶活動。當時有22名已經年邁古稀的“中國孩子”,應邀代表全體中國“孩子”重訪故地,追憶如煙的紅色往事。
“至今讓人難忘的一幕是,當時中國正在流行‘非典’,俄羅斯人對此小心翼翼;醫生提醒校長和參加校慶活動的同學,要避免與前來參加活動的中國客人直接接觸。一開始,大家都還趴在窗臺前,沒敢下樓迎接客人。但是,當看到中國同學乘坐的汽車駛近教學樓門口時,在大樓內的同學們早已忘記醫生的警告,飛似地快步沖出大樓。人們紛紛尋找、辨認兒時的伙伴,先凝視對方,繼而激動地擁抱,親切接吻,歡欣雀躍。這種生死情誼可以跨越任何恐懼,戰勝任何險阻,超越任何障礙——這就是國際兒童院的精神所在,這就是融入我們血脈的真實情感。”
在參觀快要結束的時候,庫茲涅佐娃深情地表示:“2008年的5月1日是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建校75周年紀念日。屆時,我們將舉辦隆重的校慶活動。我們將向世界各地的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學生發出邀請,同時我們也將邀請你們中國記者前來參加報道,希望通過你們的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讓我們來共同續寫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的篇章吧!”(關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