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最近一期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報道指出,上世紀在美國蓬勃興起的生物技術與制藥行業,正成為華裔美國學人大顯身手的領域。這些學術精英不但打造美國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而且正在美、中兩國同業之間搭建交流的橋梁,促進中國高科技行業的發展。圣地亞哥的華裔學人,在這些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華裔科技精英如今又興起了回國創業的熱潮。
《商業周刊》在一篇題為《華裔科學家回老家掀起制藥發展高潮》的深度報道中指出,從1970年代起,美國各大學快速成長的生物技術院系開始川流不息地涌進來自中國的學者。到今天,全美研究型大學與生命科學有關的教職員中至少有2500名華裔人士。
文章寫道,就像早些時候來自印度與臺灣的學人在北加州硅谷呼風喚雨一樣,中國大陸的優秀學者們將生命科學變成自己的行業。文章引用圣地亞哥“中美生物技術與制藥協會”(SABPA)副會長沈竹的話說,全美國從事該項專業的華裔專家估計有7萬人。1988年移民來美的沈竹還說,僅圣地亞哥一地,中國新移民創辦的生物技術公司就有“好幾打之多”。
新的動向是,這些華裔科技精英如今又興起了回國創業的熱潮。沈竹對該刊記者說,她所接觸到的華裔生物技術與制藥專業人士,每個人都在談論回中國創一番事業的可能。中國大陸的無限商機吸引著這些“海歸”,使他們無不躍躍欲試。
另一個促使人們踏上“海歸”之路的原因,是美國的生命科學已開始盛極而衰。文章舉圣地亞哥神經病學專家黃青為例,指他在圣地亞哥某高科技公司任職時即已取得10項專利,發表20篇論文,但他仍感到美國的就業前景一片黯淡。黃青終于加入了上海一家快速發展的生物醫學企業,而這家上海公司的創辦人,也是一名“海歸”學人。
《商業周刊》的結論是,到目前為止,“海歸”向中國回流并未造成美國的損失,因為這些“海歸”精英主要還在為美國的制藥企業工作,盡管辦公桌與實驗室搬到中國。此外每年還有9000名大陸學子來美攻讀生物方面的碩士、博士學位,來的仍比走的多。
該刊引述美國“BioDuro”公司專家約翰‧奧伊勒(JohnOyler)的話說,中國的企業“還未具備將研發成果轉化為產品的能力”。他認為,在今后5年中,上海與北京的新藥研究無疑會達到波士頓與舊金山的水平,不過“中國的制藥企業仍需與美國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