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9日電 據加拿大星星生活報道,去年12月10日,大多倫多地區密西沙加市一名16歲少女在家中被殺害,其父親被控謀殺。此案件涉及到虔誠宗教信徒移民與其子女發生東、西方文化沖突,因而造成的家庭悲劇。
據新聞報道,這位少女的朋友說,她被害前與家人在是否穿著穆斯林傳統服飾,包括是否戴穆斯林頭巾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雖然該案件還有待法庭審判,但這個悲劇引起了人們對移民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兩代人之間可能存在的文化沖突的關注和熱烈討論。
身在海外,客居他鄉,為陌生的文化所包圍,即使是足行萬里、身經百戰的旅人來說也可能是一個嚴峻挑戰。移民海外最初的日子對大多數人來說是艱難的,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語言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首先感受到的是心理上巨大的失落感。在夢想追尋的過程中,身份的不自由,殘酷的生存壓力生存環境,情感的壓抑和犧牲,許多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孤獨無助苦惱無處說,更有人出現焦慮癥、憂郁癥,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教育培養,對于不少人來說成為一大難題。加拿大不承認海外文憑和經驗,甚至連在海外加拿大公司的經驗也不認可,導致許多在國內事業有成的移民到了加拿大不得不重頭開始,因為自己要打工養家或上學取得當地學歷,所以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孩子。
從如何跟孩子做朋友學起
但當你整日為工作、生活四處奔波時,是否忽略了你的孩子,是否了解他們在陌生環境中的感受,在社會和學校中面臨的問題呢?
從福建移民到加拿大已經16年李先生,當初一個人帶著1歲的兒子來到多倫多闖蕩。沒有任何英文基礎的他,從幫人打短工做裝修干起,到后來幫人修表,最后攢下資本自己在唐人街開了一家修表店,既辛苦打拼,又同時身兼父母兩職。
他總以為,他們那代人也是十幾歲就離鄉背井外出打拼,小時候也沒有得到父母的特別關心,反而經歷社會磨練更早就當家,他想他的兒子也會跟他一樣。他平時也無暇照顧兒子的學習,只是該給錢時給錢,碰到困難,有時會把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后來當兒子15歲時,一天警方打電話告知,他兒子伙同別人偷竊服裝被抓,雖然由于年齡小免于處罰,但警告必須對孩子多加監管。
此后兒子常常徹夜不歸,也不怎么上學。現在兒子已經17歲了,李先生也無法再繼續像以前那樣進行高壓政策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當年只顧拼命掙錢,忽視了對孩子的溝通和教育,現在他雖然恍然大悟想極力彌補回來,甚至把自己的店也關了,希望有充足的時間多關心孩子,但是收效甚微。
在多倫多、溫哥華這些移民聚集城市,我們時常能從報章上看到移民青少年涉及的校園暴力事件,他們由于在學校曾受到欺負,然后用拳頭擺平以挽回自尊心,逐漸產生暴力可以解決問題的心理。這些移民青少年,尤其是15、16、17歲這個年齡段,他們在學校成績優異,但一旦遇到消極的事情,又是最容易有暴力傾向的,因為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很多時候校園會出現種族問題。
同時,家庭生活的壓力、文化沖突也是導火索。華裔子女在家接受的是中國傳統價值觀,但在外面必須接受加國主流價值觀,而從中產生的文化沖突經常在孩子們之間引發暴力沖突。
如何解決跟孩子之間的文化沖突?不妨坐下來與你的孩子像朋友一樣交流一下,首先應該去了解孩子在學校都做了什么,了解他身邊的朋友,告訴他們應該遠離那些有不良傾向的孩子,遇到沖突可以報警,不要通過武力解決。同時,試著去理解孩子,設身處地為他們想想,不能以中國傳統式的家長心態強迫孩子必須接受你的觀點。
成績并非一切 子女情商更重要
華裔家長總說,他們移民來加拿大,是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優質教育。然而他們卻對加拿大主流教育觀,又往往不以為然。中國的父母不能與自己的孩子以朋友的態度平等相處,總覺得辛苦養育兒女,兒女就得聽話和服從,同樣老師說的話也必須嚴格遵守。但西方的教育卻是一個義務,你交錢,我教課,這是我應該做的,不求任何回報。老師和學生之間像朋友一樣平等相處。
中國教育的傳統觀念和做法,讓父母視兒女為個人“私有財產”,對兒女未來的前途寄予無限的希望,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和愿望都強加在孩子身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每一步,兒女自身幾乎沒有一點主動選擇權。當兒女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就可能怪罪于孩子,甚至采取一些不恰當的方法手段來對待孩子。
來自北京的張先生希望自己12年級的兒子可以去讀一所好大學,選擇金融系或商業管理這類未來可以從事白領工作的專業,而他的兒子卻希望去College讀汽車維修。兒子認為在加拿大大學跟專科學院本無大區別,反而有時學院畢業更容易找工作,他認為父母替他選的學校和專業更多是為了面子,而不是從他自己的興趣出發。
同時,中國文化中過分注重成績和高分將會給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造成很大的誤導,此前有多位專家曾提醒華裔,不要過分要求和看重孩子的成績、分數,因為高分不一定能帶給他們輝煌的未來,在西方社會中,是否具有社會實踐與領導才能更能讓孩子們取得人生的成功。不能過分追求分數,而是應當鼓勵、教導年輕一代華裔加拿大人勇敢說出心聲、廣交朋友、提高社會實踐能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現在的情況是,華裔加拿大青年在學業上取得的成績相當不錯,但其它方面卻遠遠落在后面。高智商與優秀的學習成績只是成功的一部分,社會技能和情商也同樣舉足輕重。華裔學生較其他族裔安靜,不大愿意嘗試其他領域的事物。華裔學生大多背負著父母的期望來學習,沒有人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他們的父母希望他們將來成為工程師、醫生……他們尊敬父母,完全按照家長的安排來生活學習。
華裔學生實踐能力低,部分原因是受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向來華裔家長重視子女教育,移居海外仍持守這個觀念,除鼓勵孩子勤于讀書外,常因期望過高而造成正面或負面的壓力,也對他們在學業上的選擇和前途取向存著深遠的影響。他們不能敞開心扉,不善于獨立分析、思考問題,這也許因為長期受家庭影響,養成了服從父母、由父母作主的習慣。
戀愛和約會文化沖突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移民父母多數在價值觀上不能與加拿大社會兼容,一方面接受新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又恪守原來的傳統。假如連父母自身都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解決這種文化沖突,又如何教育子女。既然來到了加拿大,就要接受它,讓你的孩子去適應它。
由于兩代移民所遵循的道德價值觀區別,在孩子約會時一些沖突的情形仍是異乎尋常的激烈。約會的兩難境地在加拿大亞裔年輕人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
Wendy是一個在多倫多長大的華裔青年,她有一位男朋友,但一直對父母保密著。她父母知道她有男朋友后,禁止她們見面。作為第一代移民,她父母仍遵循中國嚴格的道德價值觀,所以反對她在大學談戀愛。在上大學前的夏天,她被禁止外出。
移民父母的價值觀與那些北美化的年輕人價值觀發生沖突,移民父母們堅持他們的孩子應該遵循母國更加嚴格的道德價值觀。孩子們被迫過著雙重生活。甚至與父母一提到有關約會的話題都不允許。有一些能夠較好的平衡他們自己的需要與父母的期望,但有些人則選擇了反抗。
一些華裔青年需要應付只允許在他們文化圈之內約會的期望。另外一些人則根本不允許約會。男孩子不會象女孩子那樣被嚴格審查,但是他們都難逃壓力。有時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完全處于破裂狀態。
當然,對于所有第一代亞裔移民來說,各人的經歷均有所不同,它取決于在加國居住了多長時間、在多大程度上同化于主流文化等。
一些父母,就像來自西安的劉女士,已經溶入了主流文化。她說,“我們必須適應加拿大文化,開始時我的丈夫和我對于孩子約會都很不高興,但是我意識到即使你告訴他們不要那樣做,小孩子也會去照做他們想要做的事。采取與她開誠布公的交談會更好一些,這樣至少能讓我知道他們發展到什么程度了和每天她都在哪里。”
華裔父母作為移民第一代,在異國他鄉生活工作,的確負荷繁重。不過他們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除了為子女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外,也要在文化精神方面盡可能理解子女,如果做父母的有一種文化開放態度,積極接觸西方文化,關心加拿大及國際時事歷史及風土人情,相信會和子女更容易溝通。(連鵬)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