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2日電 據美國《世界周刊》報道,隨著中國國門開放,跨國婚姻越來越普遍,洋女婿、洋媳婦大行其道,異族聯姻遍地開花。這種現象折射出社會的進步和華人身份、社會地位的提高。尤其在近年的中西合璧婚姻中,雙方在經濟實力、年齡、文化素質上的差距明顯縮小,不再是幾十年前清一色的“外男中女”型,“外女中男”型逐漸呈上升趨勢,“老少配”現象下降,有感情又有生活保障的婚姻越來越多,凸顯新時代的中西合璧婚姻正向著愛的方向發展。
異國婚姻和諧與否,就好比各人胃口的適應性。婚姻的理由千姿百態,能不能幸福才是問題的關鍵。俗話說得好:“婚姻是鞋,合不合腳,只有腳趾知道。”所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
經營一段幸福的異族婚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雙方要有包容心和保持一顆好奇心,喜愛接受對方的異域文化和價值觀。婚姻專家認為,與什么地方的人結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雙方能否互敬互愛,給彼此帶來幸福。婚姻是一門藝術,美好的婚姻生活需要用心經營,用愛澆灌。
融融:丈夫有大愛
上海姑娘融融曾任記者,1987年來美自費留學,出國時身上只有兩百美元,為了生存,必須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剛來時,英語并不好,課余不是帶孩子就是打掃衛生,餐館打工都沒有機會。她曾經LIVE IN在舊金山一個美國富翁的家里,白天讀書,早晚為孩子和主人準備兩餐。因為不懂西餐烹飪,晚上只能當做廚房的Helper(做下手)。就在那個廚房,她認識后來的丈夫Jim。
融融回憶,那天主人請客,向客人介紹說,我新雇用的廚房Helper,曾在中國大陸做記者。客人是個高大偉岸的蘇格蘭血統男子,曾經在主人最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他大步走入廚房,張開雙臂,擁抱融融,一邊說:“Welcome to SanFrancisco!”(歡迎來舊金山)。融融從來沒有給洋人擁抱過,心里很緊張,奇怪的是,這個擁抱讓融融覺得與此人一見如故,可以看著他的眼睛說話,一點不感到陌生。“乍一看,酷似丘吉爾首相,眼神深邃,舉止優雅,言談詼諧”,頓生好感。
融融戲說她與Jim是“吵架吵成的夫妻”,兩人曾經因為吃中餐和西餐的事情有過爭議,因為誰都不愿意放棄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只好各吃各的。后來,Jim愛上了中國的清湯面,甚至要求每天給他煮一碗。融融也能輕而易舉地做一桌出色的西餐招待客人,Jim稱贊說,很多菜比飯店做得還要好!
融融說,丈夫很會哄她開心,千方百計讓她快樂,是個婚姻關系的修理工。而且愛屋及烏,對她的兒子“好到不得了”。他們外出,丈夫常常很驕傲地跟別人介紹:“這是我的太太,這是我的兒子,我找到很好的老婆。”
融融說,Jim愛她的兒子比愛她更甚,否則不會嫁給他。他和兒子是男人對男人的朋友關系,互相尊重,鼓勵幫助,給孩子很多自由和選擇的權利,不像中國家庭管得那么緊。兒子長大后,就像Jim一樣,學業有成,經濟獨立,對人尊敬,懂得為別人著想。她形容丈夫“像一本讀不完的書”,從他身上學到許多做人哲理。
融融在文學上取得豐碩成果,與丈夫鼓勵分不開。現在回想起來,她生命的轉折點是從走進美國人的廚房開始,那時,一桌豐盛的文學大餐已經悄然開始烹飪。丈夫一直對她的寫作有信心,鼓勵她重拾紙筆。
2005年以來,融融接連出版散文隨筆集《吃一道美國風情菜》、長篇小說《夫妻筆記》和《素素的美國戀情》,并發表了幾十萬字的中短篇小說,還主編大陸留學生真實體驗的報告文學集《我和洋老板的故事》、北美新移民短篇小說集《一代飛鴻》,推薦和幫助了不少美國作者的文學作品到大陸出書。
為了感念丈夫,她在《吃一道美國風情菜》的扉頁上書:“讓我把這本書獻給他,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
融融身邊不少朋友是跨國婚姻。有的是男方在外國工作時,近水樓臺摘了鮮花,有的是在美國相遇,有的是電子媒婆湊合,有的在第三國旅游時一見鐘情。總之,結婚前千篇一律無限浪漫;婚后的故事則是各人念經,千奇百怪。
她認為,“跨國婚姻的頂峰是天天能吃中國菜”。一旦百里挑一遇上了,所有的缺點都可以原諒。“我們是真正的洋插隊”,許多嫁給洋人的華人女同胞早已抱成團,就像一支中國娘子軍,經常一起吃飯看電影,抱怨管抱怨,窩囊管窩囊,卻沒見離婚的。洋人不是都好,保守的自由的,各種各樣的性格和脾氣。不成功的異國婚姻也有很多。
東方女性為什么愿意嫁給洋人?融融說,有地位、臉面、金錢等利益。身在美國需要家里有部“活字典”,用起來方便。而且洋人習慣說好話,愛在口中,女人聽起來受用。
融融說,以前她一直以為丈夫代表美國文化,后來才知道美國文化也有實用和商業化的一面,講究個人主義,“我的丈夫好,是因為他出生基督家庭,有大愛,常常令我感動。大愛可以超越,不同文化口味價值觀念等,被大愛包容。當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和他發生分歧時,我就退到幕后,讓他去管,因為我信任他。”
聶崇彬:中文事業洋夫打造
原為香港居民的聶崇彬,在兒子18歲那年,結束了第一段婚姻。因在美國成功做了人工臗關節置換手術,遂產生移民念頭。
2003年聶崇彬如愿移民來美,感受到異鄉歲月的孤寂,興起交友念頭。她在舊金山一個社區單身舞會,認識大她11歲的金發碧眼美籍德裔丈夫Dennis Koepnick。
現在,聶崇彬是美食時尚雜志《品》的總編輯,從她入行到現在短短三年時間,她在出版業四級跳,從記者、編輯、主編到總編,而鼓勵和推動她加入這事業的,居然就是連一個中文字都不認識的洋丈夫。
聶崇彬對洋丈夫的幫助贊不絕口,同時也談到異族聯姻一些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如她舍不得扔掉剩菜,放在冰箱里,直到吃完為止,但洋丈夫什么都講究新鮮,無論泡好的茶、瓶裝的水,過了一二個小時就會被他倒掉,連在冰箱急凍層的冷凍品,過了三五天他就會扔掉。
聶崇彬說,中美合并的家庭,究竟以哪種節約為標準,各有各的優勢,在尊重的基礎上,以井水不犯河水為前提,各主自己頭上一片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習慣,美國人和中國人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開放,后者含蓄,尤其是在對愛的表達方面。美國人說“我愛你”好象是口頭禪,一天可以說幾十遍,而中國人偏偏最不善于表達的就是這三個字。可能有的人一輩子都沒有把這三個字說出口過,甚至面對著他最心愛的人。
聶崇彬贊成美國人說“親愛的,我愛你”。過去她礙于中國習俗總是說不出口,直到嫁作洋人婦,說起來流利多了。但不多久,她卻厭煩了,因為覺得說“我愛你”當然好,不說也不是什么罪過,嘴里不說并不代表心里不愛,“可我先生卻不這么認為,他覺得不說,是一件大事,如果哪一次我忘了說,他非要我補說不行,也不管時間場合,那怕是發生緊急的事情,我覺得他真成了這句話的奴隸了了,應該分輕重緩急嘛!他卻有他的道理,他說:‘萬一那天我出去了,你沒有說我愛你,我又出意外了,那你會后悔一輩子。’”
聶崇彬卻認為,愛不愛一個人,最主要看他肯為對方付出什么,而不是光在嘴里喋喋不休。
丈夫是個好心腸的人,從不說人壞話。聶崇彬個性較直爽,喜歡直話直說,“他老跟我說,說話要有技巧,即使是壞的說話也要用好的語言來說。”很多中國女人不愛笑,板著臉,太嚴肅。她常常找不到眼鏡,便在計算機面前瞇著眼看東西,他不厭其煩幫她樓上樓下找眼鏡,還不斷問她是否不開心,為何要皺眉頭。她對他的“過度關心”,有時也會嫌“煩”。
總而言之,聶崇彬說當然希望婚姻天長地久,但萬一出現變量,至少可以享受當下。她沒有后悔再婚嫁作洋媳婦,總的感覺是“Very Goo”!
虞仁志:娶到德裔嬌妻
在紐約一家證券公司工作的虞仁志(Daniel Yu),與德裔妻子Julia Kaufmann結婚10年,伉儷情深。兩人在事業上都是強人,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則是Julia說了算,虞仁志笑稱“太太是我的boss(老板)”。
本來,虞仁志的母親希望他娶中國媳婦,但一直遇不到合適的。Julia是來自德國的留學生,畢業后在紐約一家金融投資公司覓得工作。在朋友介紹下,與比她小一歲的虞仁志一見鐘情。
虞仁志第一次介紹Julia與父母見面時,共有兩桌客人,虞母曾富美是位畫家,由于此前從未見過兒子的女朋友,她用藝術家的眼光審視兩桌客人中的年輕女性,一眼相中Julia,當時她偷偷跟丈夫說:“這邊那位女的較清秀漂亮,如果是她就好了。”結果,席散時Julia主動走過來打招呼,證實她是自己的未來媳婦后,虞曾富美長長的松了口氣。
虞仁志婚后,與妻子過著神仙眷屬的生活,小倆口樂也融融。難得的是Julia十分喜歡孩子,當初結婚時的目標就是要三個孩子,婚后果如所愿,生了兩女一男:大女兒Caroline、兒子Alexander及小女兒Amanda,三個孩子漂亮得宛如粉雕玉琢的小天使,人見人愛,增加不少家庭樂趣。
別看Julia是德國人,教育子女頗有一套方法,嚴格要求,三個孩子被她調教得禮貌懂事。虞仁志父母第一次為當“baby sitter”(臨時替人看小孩)時,Julia認真地用計算機打印出一張作息時間表給他們,要求他們嚴格遵守,弄得老倆口內心滿不是味道。
如今,虞仁志父母對洋媳婦贊不絕口,唯一美中不足的是,Julia至今不但無法改口叫虞曾富美“媽媽”,而且還直呼婆婆的英文名字。虞曾富美觀念較為開放,不介意媳婦的稱呼,反而是虞仁志的祖母不能認同,每次聽到孫媳婦叫虞曾富美的英文名字,覺得孫媳“沒大沒小”的,忍不住要“提醒”,但都被虞曾富美勸阻。
如今,Julia雖然仍未叫過虞曾富美一聲“媽媽”,但就跟著子女叫她“Grandmom”(祖母)。虞曾富美說:“只要小倆口幸福,叫什么都無所謂。”(曾慧燕)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