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9日電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市場,由張藝謀、李安等人帶動的好萊塢“華裔熱”,隨著奧斯卡頒獎更加引人矚目。海外華僑華人也因此得以更便捷地在異國他鄉感受祖國的“文化盛宴”。 最新出版的《世界周刊》針對華語電影進軍奧斯卡以及華裔電影人的未來前途,特別是中國導演的想法進行了探討。
在《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夜宴》等毀譽參半的電影出現之后,許多人開始懷疑現今越來越向好萊塢商業大片靠攏的制作方式,是否真的是華語電影帶來高峰?陳凱歌、張藝謀等作為讓全世界第一次認識中國電影的“第五代”導演們,如今一再強調大制作、大卡司,卻鮮少聚焦社會問題的作品,是否真的是“第五代”導演的沒落?
所謂的“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卷入了中國社會動蕩的漩渦之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思想和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也渴望透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他們的作品主觀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進入九十年代后,張元、婁燁、章明、王小帥等被人們稱之為“第六代”的導演開始了自己的電影生涯。但從電影史的角度看,真正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中國電影寫作事件,是賈樟柯《小武》的誕生。
自九十年代后期《小武》問世以迄,賈樟柯、王超、李揚、朱文、李玉、韓杰、萬瑪才旦等第五代之后的導演,引人注目地登上了中國電影的歷史舞臺。這個以賈樟柯為代表的青年電影人群體,在對現實和電影的理解上,在電影美學的追求上,以自己嶄新的、充滿活力的電影創作實踐,證明中國電影的確還有新的空間,還有新的可能。
日前由哥倫比亞大學、林肯電影中心、今天雜志合辦的“在刀口上:中國的新獨立制片”電影節活動,邀請賈樟柯、李揚、王超、韓杰、萬瑪才旦等五位導演前往紐約,并且公開放映他們得到許多國內外影展獎項的作品。
對相信自己的創作可以為世界作些改變的第六代導演來說,被分類為第幾代并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用電影說出想說的話,才是他們創作的動力來源。這五位導演的共同特色,相較于第五代導演文化上明顯的“尋根”傾向,就是他們紛紛把鏡頭轉向個人,關注在現代中國這樣一個急遽變遷的環境中,社會產生了哪一些新的問題?平凡的個人在這些問題面前又該如何自處?
李揚 風格寫實冷冽
出身演員世家的李揚,從小浸淫在電影與戲劇的環境中。他還記得第一次看電影,就是坐在父親的懷里,看著父親主演的影片。到了18歲,李揚也決定做一個演員,大學時期也是演員本科,至于后來為什么想當導演,是因為有一次拍攝連續劇的時候他有一場哭戲,哭不出來導演就猛給他點眼藥水,“看得實在怪惡心的”,就決定走上導演這條路。
之后到德國進修電影拍攝,拿到碩士學位以后就回國開始籌劃第一部電影《盲井》的制作。
《盲井》大膽揭露大陸非法采礦場,罔顧礦工安全、草菅人命的黑暗世界。主角是兩個跑遍各地的騙徒,他們慣用的伎倆是先和“目標礦工”拉近關系,將他們騙進礦場后制造意外死亡,再喬裝罹難者親人,向礦場老板勒索賠償金。
但是有一天他們遇到了一個傻呼呼的鄉下少年前來挖煤,其中一個騙徒憶及家鄉的兒子竟生出惻隱之心,不忍心對少年痛下毒手,引發兩人間的內訌。全片幽暗的色調道盡人性為求生存不擇手段的丑惡,和社會底層勞動階級的貧困。寫實而冷冽的風格,讓《盲井》奪下2003年的柏林影展銀熊獎。
王超 師承第五代
《安陽孤兒》的導演王超,和第五代導演有直接師承的關系,他曾經擔任過陳凱歌《風月》與《荊軻刺秦王》兩部影片的助手與副導演。他與電影的結緣始自高中訂閱的“世界電影雜志”;中學畢業以后他并沒有立即考上大學,而是到了各個大小工廠做工。后來愛看電影的他難舍對電影的熱愛,投考北京電影學院夜間部,開始了導演生涯。
對王超來說,跟隨陳凱歌拍攝《荊軻刺秦王》的日子,始終給他一種“超現實”的感覺;就在他拍攝這個古代帝王故事的時候,身邊已經有許多高中同學開始下崗,雖然他的工作是拍攝古代世界,但是他每一年都比之前更強烈的感受到中國現代社會環境的嚴酷,也是這一個強烈的感覺驅使他離開陳凱歌的團隊,籌拍自己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安陽孤兒》。
《安陽孤兒》的故事發生在2000年河南省的安陽古城。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曾經榮獲第37屆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費比西影評人大獎。
萬瑪才旦 反映藏族生活
出身藏族,曾經入選“Discovery新銳導演計劃”的萬瑪才旦,也是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因為居住的村子位為黃河邊上,國家水利部經常前往修筑黃河工事,每逢工事期間便會放映許多平常沒有機會看到的電影,深深吸引了萬瑪才旦;最讓上小學的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卓別麟的《摩登時代》。
在縣城度過的中學時期里面,萬瑪才旦不改對電影的熱愛,看了200多部電影;之后在大學專攻藏文學,成為少數能用漢藏雙語寫作的作家。接下來得到基金會的贊助,萬瑪才旦便前往北京電影學院研習編導課程。
讓萬瑪才旦奪得第25屆金雞獎的導演處女作《靜靜的瑪尼石》,講述的是小喇嘛在修行勤作早晚課之余,非常努力,用盡各種方法想看老喇嘛的電視,這樣一個處于變遷時代的藏族人生活的故事。萬瑪才旦說,他想表現在那樣一個封閉偏遠的山區,平靜的表面下,不知不覺所發生的一些不平常的變化。雖然之前曾經出現過一些以藏族為題材的影片,但沒有一部影片是以藏語發音,導演和演員也不是藏族人,缺乏對藏族實質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萬瑪才旦從電影學院畢業之后,就立志要拍出反映真實藏族民眾生活的電影。
韓杰 從小才華洋溢
和賈樟柯同是山西同鄉的韓杰,從小就喜歡繪畫、涂鴉,以小狗、小貓為對象,畫得非常起勁,連祖母看了都忍不住說:“這個孩子將來長大一定是個藝術家!”“可惜后來‘事與愿違’。”韓杰幽默地說。中學時代他的成績平平,但是錄像帶倒是一天也沒少看過。后來進入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專攻影視制作。
畢業時偶然結識了賈樟柯,兩人一見如故,賈樟柯非常賞識他的才華,并鼓勵他拍攝劇情長片,就這樣兩人展開合作,由賈樟柯擔任制片、韓杰編導的《賴小子》就此誕生,一舉奪下第35屆荷蘭鹿特丹電影節的金虎獎。
《賴小子》講述了北方某小鎮的三個小混混,一次暴力事件后,誤以為失手殺人,于是展開了他們的逃亡之路……旅途中,三兄弟各奔東西,在一片慌亂下,男主角用偷來的手槍打中了自己的兄弟;幾個月后他決定回鄉投案自首,沒想到小鎮的警察告訴他,鎮上已經兩年都沒有人被殺,直接有力地展現了當下中國青少年成長中的問題。
賈樟柯 探討封閉世界
而賈樟柯這次則是帶去了他2004年的作品《世界》。《世界》的背景設在北京一座主題公園,園中擺滿了仿自各國名勝古跡的建筑物,主角們都是其中的員工或歌舞團員,來自其它省分的他們在北京彷佛是另一種移民,在北京尋找自己的出路或是企圖實現自己的理想;日復一日在艾菲爾鐵塔、倫敦大笨鐘、紐約雙子星大廈的包圍下,重復相同的工作與生活,也體會到虛假樂園中,生活的真實面貌。
賈樟柯說,選擇主題公園做為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來自他對現在中國社會的觀察。在現代這個時間點上,全中國上下都急切地追求進步與經濟的發達,卻很少有人去關心普通人為此所做的犧牲;尤其是繁華的現代大都市,在整個國土上相對于廣袤的農村面積,不過占了極小的部分,而城市的人造感就像是片中的主題公園,表面上看起來非常的開放、亮麗,實際上人與人的關系還是封閉、而不能相互了解的。
誠如賈樟柯的評論,對這些堅持藝術理想,相信自己的創作可以為世界做些改變的導演來說,被分類為第幾代的導演并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事,他們的創作也不是刻意做出風格上的區隔。用電影說出想說的話,呈現變化中的中國所遭遇的問題,并期待觀者能有所體認、做出改變,才是他們創作的動力來源。(張迪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