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3日電 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經濟深陷困境,失業率節節攀高,畢業生就業前景更顯黯淡。是留守美國,還是回國發展?最新出版的美國《僑報周末》刊文反映了兩代旅美中國留學生的不同心態。文章摘錄如下:
藝術專業歸國發展才有前途
熊娟從湖南湘潭大學畢業后,2005年獲得獎學金到美國攻讀藝術管理碩士學位。中國恢復留學政策那年,她還沒有出生。目前她研究生畢業,在伯克利博物館實習。
她表示,現在的留學生不再像早年的留學生,大部份選擇留在美國工作、生活,而是更傾向于回國發展。因為大家覺得現在中國和美國的差別不是很大。
從生活條件來說,能出來留學的孩子,家里的條件都相對不錯。他們認為,如果在美國找份工作的話,還不如回家,畢竟有家人在身邊。
記者詢問她是否打算回國,她說:“從長遠講,還是打算回去,因為我學的這個專業比較冷門,回國后會有發展前景。現在國內各大城市都在興建博物館、藝術館,需要管理人才;另外,各大學高校也在考慮建立藝術管理的科目,也需要這方面的師資。目前,國家也鼓勵藝術、文化由非盈利型事業變成盈利型的產業,也很需要我們這行專業。”
熊娟指出:“美國的藝術產業體系已經非常成熟,從政策和各機構布局、結構都很完善;而中國還處于雛形期,但會發展很快。如果我在美國找工作,做下去可能會很安心,因為我學的專業和美國的環境非常切合。但是,另一方面來說,個人發揮的程度就不會很大,必須按照規程一步一步做下去。畢竟文化差異很大,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習語言的問題,而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問題。如果我要在美國發揮很好的話,一定需要很長時間,花費很大精力來融入他們的文化,克服很多障礙。”
留在美國搞科研猶如魚得水
目前在戴維斯加大當敎授、同時在美國農業部做研究員的潘忠禮說,他屬于“間接留學生”。
潘敎授回憶說,他太太張瑞紅是1988年2月留學到美國的,他隨后不久也來到美國。
談到當時為什么留到美國,而沒有回國時,潘敎授說,他們在留學期間沒有留下來工作的打算,等到畢業后,從專業發展角度看,感覺當時美國的科研條件和環境好一些,并且因為學習成績很優異,也很容易找到了對口的研究工作,所以就自然而然地留了下來了。潘敎授說:“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因為這邊給的工資高,所以我們就留下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科研環境和條件與美國比、與中國現在比都差很多,當時很大一批留學生都產生了留下來工作的想法。記得當時我們的一位大學校長這樣說,回來當然很好,會很受歡迎;但是,不回來的也并不意味著不能給中國做貢獻。對這個觀點我很認同,我感覺,回國和留下來,只是做的事情不太一樣而已,留在國外工作的留學生,通過自己特殊的背景,能夠在兩國技術交流上做很多有益的工作。”
在美國工作十幾年來,潘敎授夫妻做出很多有目共睹的科研成績,雙雙獲得過很多聯邦至地方的獎項,特別是潘敎授因為研究食物保鮮技術突破性成果而獲得今年靑年科學家總統獎的提名。有關方面透露,這個每年只獎給美國一名科學家的獎項,最有希望被潘敎授所得。
十幾年來,潘敎授夫妻也參與了很多和中國的科技學術交流活動,每年他們都要多次出差到中國,或者應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邀請,或者應擔任客座敎授的大學邀請。交流內容包括很多兩國政府的合作項目,從兩國農亞發展的宏觀前景、需求和挑戰到具體的技術,都是有益雙方的。目前潘敎授和夫人還是中國長江學者計劃的海外評審員。他們所擔任的交流角色都是義務性的,沒有報酬。
商界鐵漢為華人后代學漢語費心
陳學健先生今年已過知天命之年,轉眼出國20多年。出國前他在上海生活,1984年自費留學到美國,在美國讀的第一個大學是圣荷西市立大學。28歲的他當時只帶了40美元。
20多年過去了,陳學健在硅谷搞網絡的圈子里已經成了名人。可2001年“911”事件后,他的公司也和大多數硅谷企業一樣,受到致命沖擊。但是陳學健的公司并沒有垮掉,還是生存下來了,目前的生意是最高峰時的5%,完全是在守業。談到存活的經驗,他說就是“執著”。
“在美國我一直是搞銷售,也就是說靠‘開口飯’生活。這是我的強項,”陳學健說,“我喜歡講,喜歡聽。在美國銷售很重要,你會賣就有希望,你不會賣再好的產品也是白搭。中國現在也是這樣,會銷售就行。但是現在再讓我到中國做銷售,我感覺肯定搞不清楚,因為我離開那塊土壤太久了。他們知道的東西,我根本不知道。而且文化背景喪失了,要和他們溝通就不像都在中國生活的人那么輕松容易。”
陳學健是中國最早一批通過托福考試的學生,英文基礎不錯,所以在簽證時沒有遇到困難。不過他到了美國還是感覺英語要從頭學起。到現在雖然已20多年,“英語里面不知道的事情還多得是呢,”他說。
陳學健一直在探討怎樣能夠使科技商業和英語都好的華人人才多一些。他發現,很多中國高科技工作者都是因為英文問題而難得到晉升。
陳學健育有兩個孩子,一個是9歲的男孩,一個是7歲的女孩。現在他擔心的不是孩子們的英語水平,而是怎樣有效地提高他們的中文水平。陳學健說:“目前美國的中文市場非常大,南灣一些學校的學生數量都上千。機會巨大,但是學得好的還是少。輸入和產出很不成比例。大部份家長都希望下一代能把中文學好,但是力不從心。要問孩子要不要學中文,十個有九個說不要學,太難了。”
陳學健認為,華人的后代在今后的競爭中,通曉兩種語言是很大的優勢。本來,通曉漢語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家長多上心,就可以使得他們的漢語和英語一樣好起來,但現實是,家長們沒有太多耐心幫助他們。他們相信,如果誰能夠眞正研究出讓海外華人后代學好漢語的敎案,將會是非常好的大有市場的事業。
在他看來,現在的留學生總體上說英語水平比過去好一些,但語言還是需要大突破。
所以他希望能夠回中國實現自己提高中國學生英語水平的愿望,最終目的是讓中國出現更多科技、商業和英語都好的人才。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