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祥新
(節(jié)選)
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于華文報有著不可磨滅的特殊地位。1815年,世界第一份華文報《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在今屬馬來西亞的馬六甲誕生。這使得大馬擁有全球最長的華文報史,迄今已經(jīng)192年。
由于清王朝的嚴苛統(tǒng)治,當時的中國報紙完全沒有生存空間,反而擁有龐大華人人口的馬來半島華文報人大施拳腳,不單催生世界第一份使用中文的報紙問世,且進一步向外推展,從馬六甲至新加坡,再到香港。在這個意義上說,今日的馬來西亞在歷史上對全球華文報刊無論是從無到有產(chǎn)生還是發(fā)展的貢獻都無出其右者。
1881年新加坡僑生薛有禮創(chuàng)辦了馬新華人的第一份日報——《叻報》,標志大馬華文報發(fā)展到又一個嶄新的階段。
不能不提的是,大馬華文報對中國革命的特殊貢獻。1910年,中國革命家孫中山在今屬大馬的檳城創(chuàng)辦《光華日報》!豆馊A日報》自此高舉反清反封、導向共和的旗幟,意義不凡。1923年,毀家興學的著名僑領陳嘉庚創(chuàng)辦了《南洋商報》,是馬來半島華文報的又一里程碑。陳嘉庚的“教育、報業(yè)、實業(yè)”相輔相成的“鐵三角”經(jīng)營理念至今仍在大馬報界影響殊深,使今日大馬華文報無不以倡導教育為己任。這一在世界華文報中獨樹一幟的特色,迄今仍發(fā)揮著有益的影響。
1929年,另一著名實業(yè)家胡文虎創(chuàng)辦《星洲日報》,使新馬華文報呈現(xiàn)雙雄(《星洲日報》與《南洋商報》)并峙的局面。上世紀60年代,《星洲日報》與《南洋商報》分別在馬新兩地印刷出版;直至1985年,新加坡的《星洲日報》與《南洋商報》合并成《聯(lián)合早報》與《聯(lián)合晚報》。而大馬情況依舊。
2003年,《東方日報》在吉隆坡問世使大馬華文報讀者有了《星洲日報》與《南洋商報》之外的“第三種選擇”。該報特立獨行,起著制衡大馬華文報一家獨大的作用。2001年,星洲媒體集團被指參與收購南洋報業(yè);2006年,《星洲日報》社長張曉卿成為南洋報業(yè)控股大股東。2007年4月,星洲媒體集團、南洋報業(yè)、香港明報合組中文媒體集團,中文報業(yè)航母就此誕世。
總起來看,華人占今日新加坡總人口約7成,占馬來西亞總人口超過四分之一。近半個世紀,由于新馬尤其大馬歷屆政府對包括華文報紙在內(nèi)華文教育或華文宣傳總體上采取包容政策,尤其是華小教育在大馬香火傳承從未間斷的蓬勃發(fā)展,使馬、新成為東南亞華文最流行的國家,其中大馬的《星洲日報》得以成為中華圈(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qū))之外第一大報,每日讀者逾百萬。2004年10月,《星洲日報》連同《光明日報》、《星洲互動》、《工商雜志》以及其它3份教育刊物正式合組星洲媒體集團,并在吉隆坡證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之后被歐美權威機構評為當年大馬“最佳新上市公司”。時至今日,華文報紙、華人政黨與華人社團成為大馬華人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此點成為大馬華人社會的特色。
《星洲日報》1929年1月15日由著名實業(yè)家胡文虎創(chuàng)辦,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服務,歷經(jīng)英國殖民地時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馬獨立運動、建國及發(fā)展,《星洲日報》皆扮演了見證人和參與者的角色。據(jù)2004年8月18日尼爾森媒體調(diào)查公司所發(fā)報告,《星洲日報》每日讀者人數(shù)為111.3萬人,為馬來西亞第一大報(含各語種)。
本文為原文節(jié)選,綜述全文請參見即將出版的《2007年世界華文傳媒年鑒》,未經(jīng)允許,任何單位、個人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