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焱鑫是石家莊市42中的一名教師。作為河北省首家孔子課堂的首任中文教師,兩個月前,她飛赴韓國京畿道龍仁市,開始了域外漢語教學。沒有教材,她自己編;剛開課問題多,她幾乎每天有10個小時泡在課堂上;碰上難點、疑點,她一遍又一遍地講解,直到每位學生豁然開朗……她不僅讓更多的韓國人愛上了漢語,也用自己嚴格、執著、平和的教學方式,書寫了一位優秀女教師的風采。
4月24日晚上10時整,QQ好友“默默”的頭像開始晃動。期待已久的賈焱鑫老師終于上線了。作為河南省首家孔子課堂的首任中文教師、“漢語先生”,此時的她剛剛整理完工作心得、并將第二天的教案等準備完畢。
是機遇更是挑戰
每天從9時到19時,在孔子課堂上課;中午在孔子課堂用完餐,繼續工作;沒課時,做一些文件,或教其他老師上課,周六有時還需要加班——兩個月來,賈焱鑫的生活簡單而忙碌。
除了在泰成中學的初中部和高中部開設了漢語課程外,孔子學堂還開設了牧師班、企業家班、龍仁市市政廳公務員班等,所以,賈焱鑫需要奔波于不同階層的韓國人群中,講解中國文化。“接觸之后會發現,其實很多韓國人對中國、對中國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覺得自己擔子很重。”尤其是因為去國外教漢語,與在國內教留學生有很大的不同,賈焱鑫坦言這是一次機會,更是一次挑戰。
作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平臺,由石家莊市42中和韓國泰成高中合辦的孔子課堂于去年11月24日,在泰成高中體育館揭牌。今年3月2日,作為該孔子課堂首位教師的賈焱鑫,正式開始了中文教學。
為了辦好“孔子課堂”,42中對選派的教師進行了精心的篩選。“派去韓國的老師不僅要有好的中文修養,良好的英語水平,而且還要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42中校長李亞卿說,這名教師要能在普及中文的同時,將中國好的文化傳播出去,讓韓國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 經過反復斟酌,賈焱鑫脫穎而出。“賈老師在42中就專門負責給留學生上中文課,本身是中文畢業又有非常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她的中文課一直受到校內留學生的歡迎。”
“這是個很好的窗口,讓更多的外國人由此了解現在的中國。”賈焱鑫坦言,她一定會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教學生們唱“童話”
“孔子課堂”是非營利性的,來課堂學習的人完全是興趣使然,如果你講得不好,或是吸引不了他們,可能下次他們就不會再走進來。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一直是賈焱鑫的努力方向。
“沒有教材,我要自己編,生詞的選擇、語法點的設置、情景會話的實用性、難度等各個方面都要考慮。因為各個班的學生水平不同,同樣的話題在詞匯、語法以及會話上都有很大的區別。”說起剛剛開課時的辛苦,賈焱鑫坦言,“真的很累,但甘之如飴”。
因為學生定位不同,賈焱鑫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對于那些要到中國留學的學生,主要是訓練口語和聽力。每次課一個任務,她會根據任務編一個對話,然后進行訓練,還穿插一些小游戲。除此之外,她還會教學生們唱歌,有時有學生遲到,她還會罰唱一首中國歌曲。“他們會唱‘甜蜜蜜’、‘朋友’。我教他們唱的是‘童話’,他們都特別喜歡。”
在和學生們溝通交流時,賈焱鑫一直面帶微笑。而這微笑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學生們由一開始的“靦腆不說話”、“懼怕”轉為十多天后的“處得像朋友一樣”了。
兩個國家因為習慣的不同,會產生許多趣事。在教學生《在哪里》這課時,學生應該學會方位名詞及用法。賈焱鑫問學生:“哪里是北?”學生指著屋頂,看著她說:“老師,上面是北,你不知道嗎?”稍微解釋后,學生們終于明白了,開始了指方向練習。數次指錯后,他們很委屈地抗議:“老師,韓國人都不這么說。”
思念也是一種動力
課堂上的賈焱鑫老師,溫和、多才;課堂下的賈焱鑫是母親、妻子、女兒,還是兒媳,一說起遙遠的、讓人牽掛的家,總感覺很溫暖。
“有時候真想家啊!尤其想四歲的女兒。開始時,我和孩子視頻通話,但后來孩子看到我就哭,現在都不敢視頻了。”
“愛人工作很忙,但是非常支持我工作,讓我特別感動。”
“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了,以前一直由我父母帶,但今年他們身體都不好,家里又拆遷,老公就把我公婆接來了。又帶孩子又做飯,真是辛苦他們了!”
……
有時夜深人靜的時候,賈焱鑫就會不知不覺想家,想孩子在干啥,可也正是由于這種思念,讓她更下定決心努力地工作,“對得住親人無私的付出”。
對于自己這兩個月來的表現,賈焱鑫給教學上的自己打85分,“因為如果會韓國語,教學效果會更好。因為我們畢竟不只是教漢語,還應該宣傳中國的文化,在這方面語言不通限制是很大的。”而在工作態度上,她給自己打出了“95分以上”的高分,她告訴記者,她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對自己要求的也更嚴格,因為我代表的是中國。他們自己的老師可以上課讓學生看電影、睡覺,我絕不會,哪怕看一段影像,也要讓他們復述或配音”。
賈焱鑫告訴記者,現在她正在很努力地學韓語,“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和學生們溝通了”,她也希望,能通過自己更好的教學,讓更多的韓國人走進孔子課堂,愛上并了解中國文化。(吳溫 李文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