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5日電 《新西蘭信報》11月4日發表署名“高原”的文章《“華人議員越多越好”?》指出,能步入國會的華人必定在形式上已經是新西蘭人,在進入國會時必須宣誓要效忠女皇并為新西蘭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里的人民服務,他們代表的是新西蘭人。
文章摘錄如下:
曾幾何時,“華人議員越多越好”的說法在這個移民國家流行起來,給人的感覺是又回到了“一個幽靈,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的年代。
華人進入新西蘭的歷史不算太晚,始于1862年。當12名淘金者在那一年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中國人便在這里有了官方的紀錄,但他們不是移民。淘金的人不僅僅有中國人,也有外族人,最多的還是英國人。那時候新西蘭的文化已經是英國文化,即主流文化,一切法國的、荷蘭的、意大利的以及中國的皆次之。由于當時中國清王朝的腐敗無能,西方人對華人都嗤之以鼻,瞧不起并極力排斥,華人在這里完全沒有地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與西方結盟抗擊法西斯,新西蘭政府才第一次正視了中國人,從那時起新西蘭才有了真正的200余人的中國難民和移民(不算交人頭稅的淘金者),那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事情。幾十年過去了,華人移民的數量一翻再翻,至今已經有15萬之眾,占新西蘭總人口的3.7%,但走入新西蘭政壇者,畢竟還是鳳毛麟角。
1997年,率先在非土生土長的華人血統中走出一個黃徐毓芳,成為國家黨的排名國會議員。黃徐議員雄心勃勃,決心為新西蘭華人參政議政一展宏圖。我們說,不管黃徐女士在她的位置上做得怎么樣,至少她把新西蘭許多華人的愿望變成了現實,而這個現實凝結著眾多華人的心血,時間和財富。隨著華人基數的猛增,雄心勃勃的人物也猛增:做了多年律師、認為自己羽毛已豐并在大氣候的推動下呼嘯而來的霍建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逼國會大門,并穩坐起工黨的第21把交椅;曾經一度輝煌過的王小選于今年再度獨立撐桿而起,決心在奧克蘭博坦尼選區為自己爭得一個席位,也試圖為行動黨上屆大選失利搏回一絲榮耀;不甘寂寞的簡紹武在當地社區的各種活動中徘徊了若干年之后,決定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搏并在國民黨中迅速崛起,希望也能在博坦尼選區撈一塊肥缺;已經穩坐國會議席的黃徐毓芳轉戰南北,勵精圖治,意欲一改往年的國家黨排名議員成為選區議員而使自己更上一層樓,眼光則早落在了博坦尼這塊在政治上未曾開墾的處女地。很好,新西蘭全國有六十余個選區,在奧克蘭這四位華人候選人中居然有三人去爭那一個選區,意義何在?
物理學中有一條定律:均勻分布定律,在無引力常態下的分子是均勻分布的。比如將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組成墨水的物質最終會均勻分布在清水中。人類行為也一樣,在大街上行走的人們都會保持相對的距離,正常情況下都不會碰撞,但如果突然有一些人聚集在一起,那一定是有一種引力在吸引他們。博坦尼選區的引力何在?正因為這不可抗力的誘惑,破滅了十幾萬華人“華人議員越多越好”的夢想。筆者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那引力是什么,但筆者相信那些候選人們都清楚它是什么,只但愿不要與“為華人服務”的宗旨相悖便好。
“華人議員越多越好”?如今僅五六個候選人便爭得一塌糊涂,試想若是這些候選人都成了國會議員,情況會怎樣呢?大前提各為其主,那么是和平共處,還是吵個天翻地覆?不得而知。
爭當議員說到底純屬個人行為,是個人的興趣,個人的意愿,個人的決定。沒有任何個人或者團體可以強迫一個人去競選議員,充其量是在個人的魅力或能量的感召下受到旁人的鼓勵和支持。于是就有人為之活動,有人為之捐款,有人為之吶喊,最后如果運氣看好或許真能坐上國會議席的寶座。能步入國會的華人必定在形式上已經是新西蘭人,在進入國會時必須宣誓要效忠女皇并為新西蘭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里的人民服務,而不是效忠于某一個種族某一個人,為某一個種族某一個人服務。其實,他們是嫁出去的媳婦潑出去的水,他們代表的已經不是華人,而是新西蘭人。既然如此,你能期盼他們專門為華人做什么呢?“華人議員越多越好”好嗎?(高原)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