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泛黃的僑批(銀信),記載了海外僑胞的奮斗史,見證了僑鄉社會的歷史變遷,《海邦剩馥——廣東僑批檔案展》20日在廣東省檔案館開展。
據主辦方透露,廣東僑批有望在8月份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并在2009年代表中國角逐“世界記憶名錄”。
僑批,無異于今天的信封,所不同的是上面除寫有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外,還注明了匯寄的款額和簡短的寄語,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以及后來的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特殊憑證,屬于銀、信合體的民間特殊文獻,在廣東五邑地區又稱“銀信”。據有關史料記載,僑批盛行于19世紀中葉,終止于20世紀70年代(統歸中國銀行管理),前后歷時150多年。
銀信合一的特殊形式,使得僑批成為近現代中國華僑史上維系海外僑胞與國內親人情感的特殊紐帶。廣東省檔案館監督指導處副處長吳曉瓊說:“展出的僑批發源于民間、流轉于民間、收藏于民間,內容豐富,廣泛涉及經濟、政治、文化、交通、社會生活乃至軍事和國際關系等領域,是研究近代華僑史、家族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金融史、郵政史、中外交通史、國際關系史等的珍貴檔案文獻!
據統計,中國3000萬現居海外的華僑華人中,祖籍廣東的占三分之二,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因此成為近代以來產生僑批最多、覆蓋面最廣的省份。廣東僑批主要由潮汕僑批、五邑銀信和梅州僑批三部分組成,集中收藏的僑批約有14萬余封。
為了更好地搶救僑批檔案,深入研究并廣泛傳播僑批文化,廣東省檔案局已于2007年啟動了“廣東僑批”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并于2008年正式向國家檔案局提交了申報材料。吳曉瓊向記者透露,廣東僑批有望在今年8月份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并有機會代表中國參加明年的“世界記憶名錄”角逐。(劉萬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