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1日電 新加坡天府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建偉20日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撰文說,新移民如何平穩、順利地融入一個新環境?這不僅僅是中國新移民在融入新加坡的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所有的新移民遷徙到一個新國家、新環境都要面對的問題和困難。也正因為如此,新移民融入的課題便成為新加坡從國家領導、政府部門到社會各階層、各方面都共同關心和關注的課題。
文章摘錄如下:
新移民融入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供求關系的問題。倘若不是因為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齡化的比例逐年升高、吸引新移民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人口替代國策的話,新加坡大可不必面對這個矛盾和自尋煩惱。
關于引進外來人才的重要性,李顯龍總理在10月上旬出訪日本之前,接受日本媒體的書面訪問時,被問及哪項政策是他可以介紹給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李總理的回答是,引進外來人才政策。他首先說明新加坡是小國,所面對的挑戰自然與日本不同。但兩國都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這個問題的長期后果是國家的經濟能力將逐漸削弱。新加坡的對策是開放門戶吸引外來人才,并歡迎他們移民并融入本地社會。
他說:“如果沒有移民,新加坡的人口及勞動隊伍將在約2020年開始下降。不過日本還是很難接受移民的概念!
新移民融入新環境,少數人可能是一帆風順,沒有什么困難,多數人則會面對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和時間。新移民是把原來故國的熟地丟掉重新來拓荒,當然要有一段耕耘的時間。不過,只要辛勤耕耘,何愁沒有收獲?
根據筆者自己在新加坡生活和工作了16年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新移民如果希望順利的融入新環境,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正確的心態,筆者把此歸納為新移民融入新環境的四項基本原則——多聽、少說、欣賞、稱贊。
多聽。到了一個新環境,要多學習、多了解新情況;要客觀、公正、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主觀、片面、局部的了解,更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老皇歷”。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坦率地講,新移民看老移民有許多不順眼,老移民看新移民同樣也有許多不順眼,甚至更多。這些不順眼久而久之就會發展成誤會和隔閡。多聽就是多溝通、多了解,這是減少相互不順眼、化解誤會、消除隔閡的不二法門。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小農經濟和小農意識,不是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的表現。
新移民要跳出自己人的小圈子,多和周圍的當地人、老移民接觸、交往和交流,熟悉他們的生活,熟悉他們的語言、思想與文化,和他們交朋友。了解他們在說什么、想什么,知道他們對新移民的看法和評價是什么。
為什么要強調多聽?《貞觀政要》這部記載唐太宗與群臣之間治理國事的問答哲理著作中有重要的描述。
貞觀二年,太宗問魏征曰:“何謂明君?何謂暗君?”魏征回答說:“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边@就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新環境沒有全面的了解,不知道外部的信息和反映,尤其是聽不到外界批評的聲音,長此以往只會使自己向自閉癥靠攏,也容易導致偏激、偏見和互不信任
少說。新移民是客人,老移民是主人,客人就要有身為客人的為客之道,這就是尊重主人、感激主人。入鄉隨俗、客隨主便、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這些都是為客之道的起碼原則。
少說,是指新移民在融入新環境的過程中,在面臨融入的矛盾和問題時,首先要檢討自己、反省自己,而不是指責別人、批評別人。每每聚在一起便群情激奮的講新環境的不是,得了別人的好處也不領情,反而是怨言多多,時間長了只會引起主人的反感。
少說,少埋怨、少挑剔、少說負面的意見。過多悲觀、負面的意見和情緒,不但使別人不高興,也會打擊和傷害自己,使自己喪失奮斗和進取的勇氣,在困難面前退縮。
先熟悉游戲規則才能改變它
少說,也是因為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當然,任何社會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存在缺點和錯誤,新加坡也不例外。不過,作為初來乍到的新移民,自己都立足未穩,自己的事情尚且沒有理清楚,就去急急忙忙批評別人,批評主人的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難免會在一些敏感事情上引起主人的不悅。主人嘴上不一定說,但心里大概一定會想:“你算老幾?什么時候輪到你來指手畫腳?”要知道,新移民到一個新環境,首先是熟悉游戲規則,積極參加游戲。在剛剛有資格參加游戲的時候,就想著改變人家的游戲規則,是不是太著急了一些?
少說,尤其是少說新環境的壞話,這不但是一種理性、寬容和胸懷,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香港多產作家馮兩努早就說過:要做寬容的人。寬容的人不是會點人家的死穴,而是會點人家的喜穴。
少說,也包括不要盲目指責這里的英語,更不要以指責這里的英語是Singlish或是“南洋英語”而掩飾自己的英語盲或英語荒。要清醒的認識到,這里的英語再不標準,也是英語;你的華文再標準,也無法替代英語。新加坡是一個使用英語的天地,不會英語或者英語程度不足,在這里是無所作為的。
欣賞。新移民到新環境,面對許許多多和原來的人生經驗不一樣、不熟悉、不習慣的事物,要用欣賞的眼光和心態培養自己對新環境的喜歡和熱愛。要拿自己的短處比人家的長處,而不是拿自己的長處比人家的短處。
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島、彈丸之地,無論從稟賦要素或國家學說的角度來衡量,都沒有資格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她成為了,并且用一代人的時間從第三世界躍升到第一世界,其政治的、經濟的成就遠遠超出了小國的國界,為全世界所矚目、所贊賞、所學習、所仿效。
這個成功的背后,一定有她的過人之處和值得我們思考、欣賞和學習的東西。比如:新加坡政府的廉潔與高效,新加坡社會對法制和誠信的高度推崇,新加坡社會相當高的公平與公正……
稱贊。在認同、接受和欣賞之后,還要學會稱贊。稱贊,就是要把內心深處對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說出來、表達出來,讓主人知道她的客人是明理之人,值得歡迎、值得接納。
根據臺灣著名文學家和歷史學家柏楊先生傾畢生精力的研究,人類有一個共性或者規律,那就是喜歡被人稱贊——這也許可以稱之為普世價值。柏楊的驚人發現是,這個規律竟然適用于所有的人:從襁褓里的嬰兒到孩童到成人到老年人,從庶民百姓和販夫走卒到帝王領袖和偉人圣賢。當然,現代管理科學也對此現象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給出了一個結論:激勵——激發和鼓勵。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名言便是:正面的激勵永遠比負面的訓斥來得有效。
說到稱贊,唐朝詩人李白給我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天寶14年(公元755年),李白出游安徽涇縣桃花潭之后乘船離開的時候,當地人汪倫到岸邊唱歌送行,令李白非常感動,于是賦詩一首《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不過是前去給李白做了一個送行,李白就真誠地稱贊汪倫親臨送別的情義比桃花潭水還要深厚,借此向汪倫表達了自己最崇高的感激之情。新加坡給新移民追求美好的明天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平臺,這份情義大概不亞于汪倫到岸邊給李白的送行吧。
政府可考慮引導新移民學習英語
新移民融入新環境,要立足,要生存,要發展,就要努力學習英語、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這應該是新移民在新加坡安身立命的基本功。除了新移民自身的努力之外,新加坡政府可否比照“學華語運動”的模式,開展一個大規模的、政府主導的“學英語運動”?開設各種類別的培訓班和培訓課程,定期舉辦等級考試并頒發政府認可的、有含金量的英語等級證書。
為了鼓勵新移民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政府可以研究和制定一套學習成績和經濟利益、就業機會掛鉤的激勵制度或物質獎勵制度:一是考試合格者可獲得高比例的學費回扣;二是成績優異者可獲得一筆獎金;三是證書獲得者可獲得雇主的優先錄取。這樣雖會給政府帶來一些財務負擔,但為了提高數十萬非英語源流的新移民的英語水平,也就是提高了他們的就業能力和生存能力,進而提高新加坡的整體國民素質,這應該是一項既有重大現實意義也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有價值的投資。
新移民融入新環境,要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到了新加坡,就要把心放在新加坡,把這里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安下心來在這里立足、經營和發展。對新環境不僅僅是人向往之,還要心向往之。這山望著那山高,心神不定,沒有長期發展的打算;或者把這里當成一個跳板,隨時準備轉移和撤退,我猜想新加坡對此可能會不表歡迎。這樣的結果對自己、對新加坡都沒有好處。
當然,新移民融入新環境,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一段時間!凹葋碇,則安之”同樣適用于新加坡政府和新加坡社會。大家都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要急躁、浮躁、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